像司马迁,苏轼一样生前做过一些令人敬佩的事且有高尚品德的历史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2:00:03
像司马迁,苏轼一样生前做过一些令人敬佩的事且有高尚品德的历史人物
像司马迁,苏轼一样生前做过一些令人敬佩的事且有高尚品德的历史人物
像司马迁,苏轼一样生前做过一些令人敬佩的事且有高尚品德的历史人物
光说品格的话,(去搜这些名字的故事春秋战国:李牧,孙武,田单.
秦:白起,蒙恬,王贲
汉:韩信,刘秀.三国:姜维,赵云,周瑜,张辽,曹操,关羽,邓艾.
唐:李世民,李靖,李绩,郭子仪,张巡,颜真卿,李密,哥疏翰
宋:岳飞,韩世忠,狄青
元:成吉思汗
明:常遇春,戚继光,袁崇焕
于谦当排第一,他有一首《石灰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可以说是他挽救了明朝.
伯牙当排第二,气节没的说.
文天祥的故事也广为人传诵,所以他让他屈居第三,确实是有点委屈了. 诸葛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岳飞 精忠报国
海瑞 纯粹靠道德流芳千古的人物 张良拾鞋.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又让他帮着穿上.张良便去做.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