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答题要求:1、每题不少于1500字.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3、内容完整,说理有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1:31:10
1、试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答题要求:1、每题不少于1500字.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3、内容完整,说理有力.
1、试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答题要求:
1、每题不少于1500字.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内容完整,说理有力.
1、试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答题要求:1、每题不少于1500字.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3、内容完整,说理有力.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的斗争.以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然而,西方思想武器库的各种武器——包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方案,都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斗争需要新的武器,时代呼唤新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密切的关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打开了缺口,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无疑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有时又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如何正确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制定有利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策略,这些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2.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当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和艰难斗争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进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发展,它又只能产生于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握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艺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扬弃,从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欧洲形式、俄国形式变成中国民族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科学体系.
3.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的精神武器,工人阶级又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物质武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进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4.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种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中国结出的丰硕果实,那么,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际,就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
毛泽东思想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实践品格就是“实事求是”,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教训,探索与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规律.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五大方法论,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二是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三是矛盾问题的分析方法,四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五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法.这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方法的一般方法论原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独特贡献.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并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哲学方法论原则很好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实践论》的产生,正是注重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体现.归纳起来,毛泽东思想由六个部分组成,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光辉.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大的和主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思想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毛泽东思想是代表人民和党的思想.从来源来看,他是对党和人民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没有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没有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从形成过程看,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一些理论工作者的论证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毛泽东思想是包括毛泽东个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想;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内容充满着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创新.实践表明,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
创新思维,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科学发展观就其指导性
来说,是针对全国的,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单位和地区来讲,基础、环境、条件不同,要落实好就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必须在完整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市情、县情和单位的情况,努力找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这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许多单位和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不大,往往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认识.比如,一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认为自己的单位和地区已经落实得差不多了.其实,问题就出在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认识上,因而没有找到切入点.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的认识,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分析过去对发展的认识误区,要站在全局看局部,在掌握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中把握当前,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单位和地区存在的差距.其次要善于多视角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剖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常常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难点和突破点.最后,要懂得举一反三,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逐一分析,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进而确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点,不是单一方面、单一领域、单一行业的结合点,而是全方位的结合点,是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结合点.
创新思路,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性、现实性很强的科学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按传统的思路去实践不仅很难落实,还可能走样、变形.全国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有些地区出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而有些地区则起色不大、效果不明显?这里除了有真落实和假落实之外,还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不对头.比如,科学发展观讲第一要义是发展,但科学发展观讲的发展,绝不是传统发展方式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但是在有些地方却依然存在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不要质量只求速度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发展越快,对协调发展的破坏性越大,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越远.又比如,科学发展观讲,要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是有些地方,还只是停留在加大点农业投入、增加点农业补贴、上几个农业项目上,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城乡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拉大.再比如,科学发展观讲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本来是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有些地方却习惯于把主要的精力仅仅放在投资建设一两个生态项目上,结果老百姓还是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上优质的饮用水,生活环境质量仍没有改变.这表明,用传统的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创新思路,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完整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其次要努力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按照规律的要求,去思考,去创新思路.要善于总结别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比较中探索和创新自己单位和地区的发展思路.最后,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防止拍脑门决策.要走好两条路线,一条是专家路线,请些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决策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另一条是群众路线,确定一个单位和地区的发展决策,一定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同时,走群众路线还是一个宣传群众凝聚力量的过程.
创新方法,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理论.从文件到文件、从报告到报告的落实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必须紧紧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创新方法,拿出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来.首先,要在具体化中不断创新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的,要求是具体的,每一条要求展开后,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工作.围绕着这些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就可以取得好的落实效果.比如唐山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具体化到项目,提出了安居宜居、扩大就业、社保扩面、教育扶助、全民健康、文化繁荣、蓝天碧水、政务创优、诚信平安创建、民主参与十项幸福工程,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摆脱传统的发展旧路,走科学发展新路,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然很少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方法创新,一开始也许并没有多少新方法、好方法,实践得多了,就会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方法来.最后,要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中创新方法.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和做法,还有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经验等等.把这些经验和做法学过来,结合国情、市情、县情、区情进行改造,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新举措.
创新机制,建立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体制.体制机制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应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传统的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变.生产力发生了变化,必然要引起旧体制机制的变化,否则要么阻碍科学发展,要么被科学发展的力量所冲破.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创新机制,建立起一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体制.根据各地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一个区域或城市,至少要建立起以五个新机制为主的新体制.一是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各级政府建设成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在低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状态下,不可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二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会涉及到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问题,对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市场主体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不走科学发展之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成损害的市场主体给予惩戒,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科学发展的效果如何,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按照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发展业绩,才有说服力,才能有效调动起大家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给不走科学发展之路者以督促,给破坏科学发展者以惩罚,保证科学发展在一个单位、部门或区域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五是建立社会公平调控机制.科学发展的许多内容和要求,都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建立社会公平调控机制,就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这一科学发展重要目标的逐步实现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