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4:39:59
"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

"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中世纪"指什么时候
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中世纪"指什么时候中世纪指什么时候和在哪个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十四世纪末与十五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十六与十七世纪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十七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二战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中世纪的城堡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梵蒂冈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贵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梵蒂冈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12世纪波恩市的建设情景.(现藏于波恩市立图书馆)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
宗教信仰
欧洲最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它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基督教在公元之初诞生于西亚,当时处于罗马帝国境内,由于基督教教义鼓吹入与人之间的忍耐和宽容,符合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因此逐渐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承认和支持.至公元4世纪,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宗教.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一派是由罗马教皇直接控制的、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天主教;另一派是由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
东正教自称正教,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希腊语(但也允许使用地方民族语言),所以又称希腊正教.见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宣布脱离君士坦丁堡,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18世纪时,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也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而自主.
16世纪时,天主教再度分裂.这次宗教分裂是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为背景,实质上包含有政治内容.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成为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标志.从此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开,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路德教派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前驱,但它属于运动中的温和派,在德国及北欧各国广为流传.15—16世纪,由于德国农民、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诸侯和教会的专横统治与残酷剥削,甚至一些中产阶级和下层教士也濒临破产,终于在1524—1525年爆发了史称“德国农民战争”的农民大起义,以闵采尔为代表的下层教士积极参加起义,除提出废除农奴制、减轻税赋和德役以及归还过去夺自村社的土地、森林和牧场外,还提出农民有权选举本教区的牧师等.可是,当农民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动摇了教会地位的时候,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的鼓吹者们却公然站到诸侯、贵族方面,支持他们对起义农民进行残酷镇压.
法国人加尔文也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并成为加尔文派的创始者.该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激进派.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经商赢利、放债取息同担任教土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主张建立新教教会,废除主教制度,用资产阶级共和式的、政教合一的长老制度来代替.认为人有了信仰才能得救,圣经是唯一的准则.宣扬上帝预定说,认为自人类始祖亚当犯罪后,整个人类的本性都已败坏,人类自身无力自拔,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人类的命运.加尔文主义得到日内瓦资产阶级的拥护,因为他的主张和信条符合当时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改革将使教会实权脱离封建主的控制而落入资产阶级手中.此后,加尔文派广泛传播于瑞士、法国、荷兰和苏格兰等地.
宗教改革运动中从天主教中游离出来的第三个新教宗派是英国的圣公会.16世纪前半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加强王权,对罗马教皇干预英国事务日益不满.新兴资产阶级和开明新贵族也渴望削弱教会特权,剥夺教会财产.与此同时,英国和西班牙正在争夺海上霸权,出于政治需要,亨利八世决定废黜原系西班牙公主的王后,而罗马教皇需要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因此不准亨利离婚.以此为借口,1533年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又促使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教会不再受罗马教廷统治,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命神职人员、决定教义的权利等.但初期仍保留了天主教的大部分重要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17世纪以来,受到加尔文派的较大影响.
目前,除罗马尼亚人外,欧洲罗曼语民族的意大利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罗旺斯人、加泰隆人、加利西亚人、瑞士意大利人等多信奉天主教,日耳曼语民族中的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部分德意志人、卢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斯拉夫语民族中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多数西乌克兰人和部分白俄罗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在爱尔兰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部分匈牙利人、部分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中也流行天主教.
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希腊人、罗马尼亚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中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以及少数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东正教.原苏联欧洲部分的多数居民,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大部分白俄罗斯人、莫尔多瓦人、马里人、部分爱沙尼亚人、部分拉脱维亚人、部分楚瓦什人、摩尔达维亚人信奉东正教.
新教主要流行于北欧、中欧和大不列颠.瑞典人、挪威人、芬兰人、丹麦人、冰岛人、苏格兰人、大部分德意志人、部分拉脱维亚人和部分爱沙尼亚人信奉路德派;荷兰人、瑞士人和德意志人信奉加尔文派;英格兰人信仰美国国教(圣公会).
此外,欧洲只有一小部分人,如欧洲部分土耳其人、拨超人、波斯尼亚人、部分阿尔巴尼亚人、部分保加利亚人和部分吉卜赛人信奉伊斯兰教.
欧洲的犹太人仍然保持犹太教的信仰.
上述情况只能说明现代宗教分布的一般情况,事实上,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宗教信仰都不是单一的.即使某些国家基本上属于单一民族的国家,绝大多数居民都信仰某一相同的宗教,也往往有少数人信仰其他宗教,总之,宗教信仰的分布是十分复杂的.
今天,同世界上许多地区一样,欧洲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宗教信仰,这在东欧国家尤为明显,许多人都已成为无神论者.在欧洲其他地区,宗教影响也日趋下降,连在天主教统治占绝对优势的意大利,做弥撒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事,许多青年人对繁琐的宗教仪式不再感兴趣(不过大多数婚礼仍在教堂里举行).又如在荷兰,1971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大约有20%的居民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有50%的人自称没有宗教信仰.在英国和法国也约有1/3的居民不再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