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国平的文章 只有一个人生 [email protected]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0:59:45
求周国平的文章只有一个人生[email protected]求周国平的文章只有一个人生[email protected]求周国平的文章只有一个人生[email protected]只有一个人生人

求周国平的文章 只有一个人生 [email protected]
求周国平的文章 只有一个人生 [email protected]

求周国平的文章 只有一个人生 [email protected]
只有一个人生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2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即是一消遣法.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
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喟叹不绝于耳,无须在此多举.悲观主义的集大成当然要数佛教,归结为一个“空”字.佛教的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无非是要我们由人生的短促(“诸行无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寂静”).
3
可是,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一书中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生态度,它体现在学习、阅读、交谈、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经验中.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