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3:14:24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一部分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 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 ”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 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 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 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 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 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