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0:33:46
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精美、高贵的象征,种类繁多且非常鼎盛.
种类繁多,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参考的一部小说的考证部分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1)鼎:...
全部展开
参考的一部小说的考证部分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的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的铜鼎都是仿照陶器制作的。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等;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2)鬲:煮粥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陶鬲。《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为空足鼎。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足空,足空则煮水易热。最初形式的铜鬲就是仿照陶鬲制成的。还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以放入木炭。
(3)甗;蒸饭器,全器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体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其形制有圆形、方形;有上下合体的,有上下分体的。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则称为釜。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4)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铜器铭文中的簋字一般都写成“?”,古籍中写成“簋”。其用途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考古发现也证明簋以偶数出现的时候为多。
(5)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在实物中见到的簠都作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这一特点,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器、盖各有四短足。簠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又有称为“匡”的。
(6)盨:是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形似簋而椭圆,敛口、鼓腹,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有圈足或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盖也可以仰置盛物。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一般成偶数组合。
(7)敦:盛放黍、稷、稻、梁饭食的器具,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即通常所说的“球形”或“西瓜形”的敦。盖与器特点完全一致,使用时可分一器为两器用,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古人又称一种无足的敦为废敦。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
(8)豆: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从甲骨文和金文看,豆最早可能是盛黍稷之器。豆的基本形制是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长握称“校”,握下圈足称“镫”,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9)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工具,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云:“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为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等器物共出,如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鬲就附有匕。匕体一般为椭圆形,后有柄,为挹取方便,有的匕体前端作成尖形。柄常常雕镂出很精美的花纹,礼称这种雕镂柄的为“疏匕”。
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1)爵:最早出现的礼器。爵由铭文证明,为用于宴饮酌酒之器。其形制为圆形,平底或凸底,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爵的一侧有鋬,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商和西周早期的共同特点。
(2)角:饮酒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郑玄注:“四升为角”。与其它酒器组合。角的形制似爵,但无两柱,两端都是尾。
(3)斝:温酒器。王国维《说斝》引罗振玉之说,认为经籍饮器之散为斝之讹。斝的形状似爵与角,与爵、角主要不同点是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的形状为圆形、平底。
(4)觚:饮酒器。传世的数量很多,考古发掘时,经常与爵共出。形状似喇叭,一般是细长身,大侈口,圈足,在长身上常有凸起的棱作为装饰,这与铸造时范的接榫有关系。
(5)觯:饮酒器。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形似小瓶,侈口、圈足。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6)尊: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尊的形制最常见的有圆形、侈口、圈足的,也有侈口方形的尊。另外,在尊一类的器物中,还有一些鸟兽形状的,即所说的鸟尊、象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器。
(7)觥:盛酒器。器形特征是形似匜,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把手,有盖,盖作成有角的兽头形或作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8)卣:盛酒器。卣是专用以盛酒的祭器。卣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卣腹的形状很多,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作成圆桶、鸱
、虎吃人等形的。
(9)盉:盛酒器或酒水调和的器具。盉的形状教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把手,有三足或四足。也有流在顶上的异形盉,以及圆腹有螭梁的盉。青铜盉的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10)方彝:盛酒器。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在古籍和铜器铭文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名称,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定此名。其特征是高方身,带盖,盖似屋顶形。腹有直、有曲,有的还从腹旁有两耳上出,盖与腹大都相对应地有四条或八条棱脊。商代早期已经有陶质的类似方形器的出现,但已发现的青铜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
(11)罍:盛酒器。《说文》曰:“罍,酒尊。”罍又兼可盛水。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肩上有二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这两种形状的罍,常见在一侧的下部有一个穿系用的鼻。罍的器形,见于商代晚期,它的流行时间至春秋中期。
(12)壶:盛酒器。《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金文壶字象有盖两侧有系和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
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1)盘:承水器。商周时宴飨用。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
盥卒,授巾。”此外,盘还可用来装冰。商代晚期逐渐开始流行,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代替。
(2)匜:盥手注水之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3)鉴:《说文》:“鉴,大盆也。”用作盛水,并可沐浴。在铜镜尚未盛行时,
古人也用鉴盛水照容貌。
四、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等。
(1)铙: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铙形似铃而较大,身体短宽,
口部呈凹弧形。《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即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2)钟: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打击乐器。钟的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
(3)钲:古代行军所用乐器。形体似铙,比铙高大厚重,俗称大铙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镞等。
(1)戈: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勾兵。由戈头、柲、帽和末的鐏构成。商和西周
帽大多为木质。
(2)矛:用于冲刺的兵器。
(3)戟:戈与矛的合体。兼有勾、刺两种作用。
(4)矢镞:远射兵器。
六、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1)镜:古代照面的用具,一般呈圆形,正面光洁,背面有纽可穿系。
齐家文化:
殷墟:素背,镜面较小春秋:数量不多
战国中期:盛行期,数量大增,制作精巧美观,背面图案多几何纹和动物纹,无铭文
汉:西汉至东汉早期,铜镜逐渐变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王莽时出现纪年铭铜镜。西汉时“透光镜”
隋唐:铜镜的再盛时期。种类繁多,葵花镜、菱花镜、人物故事镜、狩猎骑射、海兽葡萄镜等
宋:仍流行菱花镜元以后铸镜技术逐渐衰退
(2)带钩: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古称鲜卑师比头,初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基本形制为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侧视呈S形。
(3)薰炉:汉晋时期薰香用具,也称博山炉。
(4)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有布币、刀币、贝钱和圜钱。
布币—仿照青铜农具铲的形状铸成,原始空首布出现在西周时期,大量铸造在春秋时期,式样与铜铲相同。战国时期布币改制,銎部扁平成一体。
刀币—仿照刀铸造的,齐大刀,燕小刀(明刀)
贝币--,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圜钱—仿照圆形玉璧。
(5)符及玺印
符—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员的凭证,一符分为左右两半,分存两方,使用时两半相合,称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因状若伏虎而又名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
玺印—官私书信往来和相互交往的凭证。
收起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全部展开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