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今天的价值近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6:29:01
长城今天的价值近代
长城今天的价值
近代
长城今天的价值近代
长城的价值
长城是人类社会现存最为宏伟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在中国,长城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着智慧、坚忍、肯奋斗、敢牺牲、坚不可摧、戮力同心的精神内涵.是涉及军事、交通、建筑、地质、气象、农业、艺术等领域的珍贵遗存,它像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百科全书,值得全面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著名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曾在为一本长城研究专著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透过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更加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长城文化?
长城,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你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血热中肠.然而,在改革开放已20多年的今天,我们认真研习历史,回顾在中央一系列英明政策指引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面对新世纪的伟大征程时,我们还会逐渐揭开长城古老而神秘的面纱,从以往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中解放出来,给长城一个公允的评价.
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修建过长城一类的建筑,而为什么只有中国长城堪称人类最宏大的文化遗产?这是因为她是建造历时最长、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工程量最浩繁的建筑奇迹.中国长城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初是各诸侯国在各自领地上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一般小国的长城只有几百里,一些大国的也不过二、三千里.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拆除了六国互防长城,并"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它是在原秦国、赵国及燕国的北方长城的基础上扩充修筑的,目的和作用是防御匈奴和东胡等奴隶主的率众南掠.自秦朝修筑第一条万里长城后,汉族统治者建立的汉朝、隋朝和明朝,以及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北魏、北齐、北周及辽、金各朝,都曾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过长城,其中尤以汉朝和明朝的长城规模宏大.汉朝的长城,亭障、烽燧长达两万里,明朝长城则至今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长城的宏伟风貌与中国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据长城专家作过的统计,中国各朝代修筑长城的总长度当在10万里以上,若用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来修筑一道高5公尺、厚1公尺的大墙,那么这道大墙可环绕地球十几圈,如果加上各种关城、卫、所、烽火台、城堡、墩台、营城等等的工程量,这道大墙可环绕地球几十圈. ?如此伟大的古代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工程量的巨大,还在于它严密的军事防御布局;"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科学设防;烽火相望、顷刻千里的通讯报警联络系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各种不同建筑材料、多样结构和艺术的营造方法;以及亿万人民付出的艰巨劳动和无数牺牲. 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遗存着极其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科学、交通往来、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而且也是探索中国北方农业、牧业、气象、水文、地震等的重要依据,并孕育了一座瑰丽的长城艺术宝库,千百年来,长城成为千古咏唱的主题,升华为一条连结着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向今人和后人讲述着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巍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长城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的骄傲,成为世人向往的游览观光胜地.
长城的修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那巨大的砖石经过烧制从远方运来,再依山涉险运上山,堆建构筑,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工具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确实显示了我们先民的智慧和力量.毫无疑问,长城,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长城作为一个文化的纪念碑,作为文物来保护,并适当修复,供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我们还会感到,长城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在其修筑的当时就有许多的局限.中华民族的历史,应该是56个民族的历史,而长城历来是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敌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王朝.恰恰是由于长城的修建,固定了农牧业的界限,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阻滞了经济的发展.更不用说那砖石之下垫着历代服役工匠的白骨,迸溅着各兄弟民族间互相厮杀的斑斑血迹了.单就军事作用而言,长城也并没有实现中原统治者所设计的防御目的,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明朝后期,清军出入长城已如入无人之境.到了近代,虽长城依旧在,但手持洋枪洋炮的洋鬼子们照样轰开了大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一切骄傲与自豪都于事无补.当时,长城也像被抽掉了筋骨的长龙,僵卧在贫穷多难的大地上,“徒为后人观”矣!
最早重新审视长城价值的人应该是康熙皇帝.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入北京城的.一个国家要靠什么来防卫呢?康熙曾多次去过长城,头脑中时常有这样的思考.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经深思熟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上谕是这样写的: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也正是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从审美的角度,从人类智慧的角度,从民族刚毅不屈的角度,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品评长城,无论怎样都是不过分的,但修筑长城的初衷毕竟是封闭、保守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诸多变化、以往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已经得到纠正的情况下,重新审视和品评长城的价值与寓意,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匡正民族精神,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