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能概括清朝的历史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0:13:51
找一篇能概括清朝的历史的文章
找一篇能概括清朝的历史的文章
找一篇能概括清朝的历史的文章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说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大清王朝、大清帝国,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编辑本段]清朝历史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而实际控制面积为中国历代最大.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所灭,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至康熙帝,平三藩,平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雍正帝、乾隆帝,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但此后清朝渐渐落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起—鼎盛—衰落”宿命.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大大损耗了清朝国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振.由于内忧外患,清朝后期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即维新变法,希望中国能走上君主立宪的的近代化道路.但是遭到了满族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维新变法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后金时期
清太祖努尔哈赤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国.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大清入关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康熙朝
一代圣君康熙康熙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
一代圣君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孙子郑克塽,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5年,他派兵驱逐了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人民过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心狠手辣,大兴文字狱.
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受贿,重视财政审计.
火耗归公:杜绝贪污.
摊丁入亩:基本放弃对农民的控制,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改土归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防.
废除贱籍: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永乐永乐帝登基后,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帝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员监督.
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说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执政60年,虽好大喜功,但客观来说也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有一定的贡献.他编纂《四库全书》,保存了我国许多的珍贵史籍典藏,但也对其中不少书籍大肆进行篡改.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很多珍贵材料就此丧失.
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一个少数民族的帝王对汉文化如此酷爱,对汉文化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大部分是帝王体打油诗.
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造成国库空虚.对待民族分裂问题上, 乾隆帝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小和卓的武装暴乱,灭绝准噶尔统一了整个新疆并制度化管理.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一章程,是我们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方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经济推到高峰.中国的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一亿大关.
近代时期
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国家民变迭起如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和白莲教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将清朝实力消耗不少.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咸丰帝即位后西方列强开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因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鸦片战争输掉而签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部分汉族有识之士遂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晚清统治者慈禧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和文字狱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引发了义和团等民间团体的排外运动,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的正式结束.在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乾清宫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和绿营渐染城市习气,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
[编辑本段]民族政策
蒙古政策
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札萨克”,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
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
西藏政策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乾隆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
汉族政策
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