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8:12:52
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
学者们分析了人类对战争根源理论的探索历程.普遍认为,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关于战争根源的观点有几十种,但是,这些理论都未能科学地揭示战争的根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化为对立的阶级之后才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社会集团和社会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进一步论证了战争的根源.他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继续坚持了列宁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必将随时导致新的冲突,并引起世界战争.毛泽东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这些新情况进行过多方思索,他指出:“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邓小平根据70年代以后美苏两霸激烈争夺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讲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战争.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所以,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4页.)后来,他又一次指出,现在有能力、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的只有苏美两个国家.(参见上书,233页.)在这些论述中,邓小平不仅谴责和批评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且也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搞霸权主义,也会成为战争的主要策源地.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邓小平提出了“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的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观的理论.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第二,地区霸权主义是引发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根源.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果在对外政策上违背国际准则和人民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同样会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国际人权斗争的较量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新内容.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丰富了反对霸权主义的理论.学者们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具体概括为:第一,批驳了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的谬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人权是以人民群众为人权主体的,讲的是多数人的人权,它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资本主义人权是以资产阶级为人权主体的,讲的是少数剥削者的特权,它具有虚伪性、欺骗性.第二,揭露了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论的实质,指出“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世界上最不讲人权的国家恰恰是那些自诩为“人权卫士”的霸权主义国家,它们才是伤害和践踏世界人权的罪魁祸首.第三,抨击西方国家“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提出“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的论断.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没有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权;国际领域的人权保护也依赖于各主权国家的共同认可和协同努力.第四,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强调发展权的重要性.第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新思路.即在国际人权斗争中,要始终把国家主权放在第一位,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人权观;立足于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人权的实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冷战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世界的战略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但是霸权主义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是新霸权主义.邓小平作为一个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确指出,“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新的霸权主义.研究者们认为,围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霸权主义,邓小平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人权高于主权是新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第二,到处煽动动乱,推行有条件援助和经济制裁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手法.第三,控制别国、垄断一切是新霸权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继续奉行冷战思维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