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科学课 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7:38:37
如何发挥科学课 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如何发挥科学课 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如何发挥科学课 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笔者从事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往往觉得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矛盾环节.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实施“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学会观察、提问、探究,希望培养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孩子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培养的路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藩篱.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最大指标;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家长往往请家教、课外辅导等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再有就是学校满满课时安排里没有为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培养留足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往往是喜欢的没时间学、不喜欢的被强迫学.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说“素质教育”,说科技创新教育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有学者调查统计得出:我国小学生有创造思维的约占67.5%,初中学生占17.5%,而高中学生却仅仅专总数的7.2%左右.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孩子创造思维不是越来越好而是每况愈下呢?笔者认为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社会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人为设置的诸多“教育藩篱”阻碍了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培养.要在小学真正实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让学生冲出藩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必须正确的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开展创新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有哪些“藩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陈旧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觉醒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读书为生活、读书为当官、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等成旧的观念;过于关注学生的试卷成绩,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做.舍不得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勇于创新和自主克服困难.由于长期这样的观念灌输,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多种让人惋惜的事情:如出现高三理科生不敢碰电,除了纸上谈电,从来不想去认真探索电,甚至“谈电色变”.出现了学生在技术课上不会使用手锯,害怕电钻的事情.
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可是学生研究什么呢?很多情况是走走过场,写的报告粗制滥造,要么就是老师代笔.这样的探究是探究吗?当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时候,考试也就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茧”.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只能走形式,无法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提高.学校原本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今却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安排太满,学生负担过重.缺乏科技教育培养的师资.过分追逐各类成绩而忽视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学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探索精神,缺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引导偏离方向,使得科技创新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科技创新培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我们必将迎来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发展的核心.相反,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如知识体系、背景等的制约闭谈科技创新,或者很肤浅的为创新而创新.无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的了解科学、探究科学.因此这种引导成为了制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茧”.
四、社会环境的驱利化给学生的科技培养造成障碍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逐,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学生盲目的追星、盲目的追逐名牌、盲目的仿效欧美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对科学技术的探究的兴趣不断被冲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没有被真正弘扬.许多媒体电视被韩剧、动漫充斥.这样的氛围下,科学创新教育的种子缺少了应有养分,迟迟不能发芽.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植根于民.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科技素养的创新人才队伍和劳动者大军,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出发点.
五、突破“藩篱”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
学校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意义和作用都相当重要.我们如何才能破茧成蝶,让学生放飞理想呢?谁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引导他们在科学创新的路上前进呢?笔者认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夫.
(一)以学校为主体,引导社会、家庭共同创造科技创新教育的环境
具有良好科技素养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质量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而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则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近些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而关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能力,则是上述改革的核心之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标准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从课外、校外领域来看,美国的西屋人才选拔赛、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创新大赛,英国的青年科学家竞赛,欧盟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法语语系国家的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东南亚国家的“青年科学周”活动,我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都是以鼓励青少年尝试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和发现为宗旨的.
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也要促进家长的进步,要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科技教育的环境.如利用家长会、各种信息工具,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才是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未来学生发展的方向.让家长意识到要抛弃过去的“读书为黄金屋”的陈旧观念.参与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中来.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对象.他们认为,科普的目标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把我们每人内部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给唤醒.在美国,不仅专业科普工作者具有这样的认识.而且连热衷于科技创新教育事业的公司企业都有这样的认识.既然科普是“唤醒”的事业,那么,很显然,年龄越小,越容易唤醒.这和我们中国所说的“从娃娃抓起”的意思是一样的.科技创新教育缺少社会和家长的参与是不行的.应以学校为主体,引导社会和家长共同创造科技教育的环境.
(二)加强教师的科技能力的培养,凸显教师的强大教育力
教师的引导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科学探索者都深受其老师的影响.学校科技创新的培养需要一批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需要愿意付出人格高尚的教师来引导学生发展.教师只有经历过科技创新的过程,他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素材,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发展.可以说,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应是教师科技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否则,科技创新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不仅要为教师科技教育提供培训的机会,而且为他们的科技探索提供时间、空间.鼓励他们用于尝试科技创新教育.
(三)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科技教育条件,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力
学校一方面在硬件上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如建立网络、购买科技教育光盘、书籍、试验室等设施,为科技教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普及科技,唤醒学生探索的热情.如:
1、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比如我们国家实施科技奥运,借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安排科技活动课程,让青少年通过实际参与科研来学科学.让学生在活动体会、实践.如美国从 70年代起就一直在实施“学生--科学家伙伴关系”(SSP)计划,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如“有益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测计划”(GLOBE),森林观察计划,太平洋降雨气候实验计划(SPaRCE),等等.对于科学家而言,散布于全国以致世界各地的中小学生们收集的关于物种变迁或人口动力学的数据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学生们因能够参加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做一些验证科学定律之类的实验,而感到十分兴奋.
3、利用名人效应.中小学生中追星族很多,这是因为处于这一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有崇拜名人的心理需求.美国科普界可感到欣慰的是,热心科普的名人还比较多.诺贝尔奖得主Baruch Blumburg在80年代时曾在一个名叫“瘟疫”的电视科普节目中露面讲话,这部片子的收视效果很好.又如,美国举办1998年“国家工程师周”时,就荣幸地获得了克林顿总统的贺信.我们也可以宣传科普利用各种工具宣传我国的科普名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探索的精神.
4、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场馆.让学生利用科普场馆的设施、资料了解前沿科学,拓宽视野,提供机会.
六、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科技探索的氛围,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一个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要有特色,要进步,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科技探索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以下这些做法有益于学校营造良好得科技探索氛围.
1、学校有特定得开展科技节的计划和时间.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提供平台,宣传优秀的学生作品和个人.在学生中树立科技创新榜样.
2、定期开放天文台、机房、实验室等场所,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3、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教室,展示学生作品、资料.提供学生创新的工具、资金.
4、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让学生的探索由个人向集体延伸,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在讨论中进步.
5、教师课程中渗透科技教育,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科技创新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由科技创新的教育环境.
破茧成蝶,放飞理想.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中小学倡导科技创新教育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