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样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9:09:58
地球是怎样来的
地球是怎样来的
地球是怎样来的
地球的起源 每過一年,大家都要長大一歲.一年,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個比較長的時間,可是這在地球的歷史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質學家發現: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巖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巖層形成的年代越短.地層好比是記錄地球歷史的一本書,地層中的巖石和化石就像這本書中的文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對古老巖石的測定,人們得知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了.那麽人們用什麽科學方法來推算地球的年齡呢?目前,科學上是用測定巖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們蛻變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為測定地球年齡的"計時器".人們利用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特點,來計算出巖石的年齡.放射性元素在蛻變時,速度很穩定,而且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在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質都有個確切數字.例如,一克鈾在一年中有七十四億分之一克裂變為鉛和氦.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巖石中現在含有多少鈾和多少鉛,算出巖石的年齡.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這樣我們就能得知地殼的年齡.有的人算出為30億年左右.地殼的年齡還不等於地球的實際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一般地球還要經過一段表面處於熔融狀態的時期,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估計約有46億年.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哩.地質科學家說地球至少有46億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那麽,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年齡的呢?推算地球年齡,主要有巖層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方法等.根據鑒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阿米佐克片麻巖,年齡約有38億歲.而太陽系的碎屑,年齡都在45億年-47億年之間.因此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成員大都在同一時期形成.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幹"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巖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地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 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1 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 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
全部展开
地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 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1 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 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 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 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 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 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 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 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 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 ,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 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 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 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 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 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 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E沙兹 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 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 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 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 ,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 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 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4)戴文赛星云说〓19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星云说”,使中国对太阳系起源的研 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个的星际云,因此缩 内部产生漩涡流,并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由于该星云团 是在涡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开始就自转,而且角动量很大,并且因自吸引而收缩,在收缩 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转速加快,星云渐扁,并释放大量能量使温度逐渐增高。原始星 云收缩到大致为今天海王星轨道大小时,其赤道处的离心力等于吸引力,赤道处物质便不再 收缩,但是星云内部的收缩还在继续,于是便形成了边缘较厚,中心较薄的双凹镜形的星云 盘。盘心部分收缩密度较大而形成太阳,其余物质的固体微粒通过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积作用 ,逐渐聚成行星
收起
地球是圆的
地球是早期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
全部展开
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