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时期是战国的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22:23:49
那一时期是战国的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
那一时期是战国的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
那一时期是战国的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参考: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为秦吞并其余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前475年——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井田制瓦解,私人土地所有制发展,就是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是奴隶社会瓦解的经济基础;
战国时铁骑牛耕已经广泛使用,推动农业革命,也推动社会发展;而百家争鸣尤其是战国末期法家成为显学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思想基础;
这三者最终促使社会向封建开始过渡。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
全部展开
前475年——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井田制瓦解,私人土地所有制发展,就是所谓的“废井田,开阡陌”,是奴隶社会瓦解的经济基础;
战国时铁骑牛耕已经广泛使用,推动农业革命,也推动社会发展;而百家争鸣尤其是战国末期法家成为显学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思想基础;
这三者最终促使社会向封建开始过渡。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那一年;
收起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广义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
全部展开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广义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魏、赵、韩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编辑本段]简介
战国时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收起
中国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为中国的战国时期,是周朝中后期到秦帝国统一全国之间的时期,“战国”这一名词,出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一书,后人便称这一动乱时期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群雄割据,涌现出“战国七雄”(即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和一系列的政治家(如公孙鞅)、军事家(如孙膑、庞涓)
也有一系列的著名战役(如“马陵之战”、“围魏救...
全部展开
中国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为中国的战国时期,是周朝中后期到秦帝国统一全国之间的时期,“战国”这一名词,出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一书,后人便称这一动乱时期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群雄割据,涌现出“战国七雄”(即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和一系列的政治家(如公孙鞅)、军事家(如孙膑、庞涓)
也有一系列的著名战役(如“马陵之战”、“围魏救赵”等)
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制度十分严重,一些小的诸侯国(如宋)就会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所吞并,到秦孝公年间,秦国任用公孙鞅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而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秦王嬴政年间,秦国已经摇摇甩下了其余六国,独当一面。嬴政开始了对六国的用兵
公元前231年,秦国首先入侵韩国,很快,韩国告破,嬴政使用“远交近攻”的方法,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秦朝诞生,至此,战国结束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以来的群雄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国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安定的时期
战国时期,形成了农耕等原始耕作方法
了解这段历史,建议楼主去看看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日本战国时期:
(公元1467年~公元1585年,一说为公元1603年)为日本战国时期,日本战国时期的开始是“应仁之乱”的爆发,结束是天正十三年(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丰臣秀吉就任关白(也有说结束是庆长八年(1603年,明万历三十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创建德川幕府,开始了对日本长达200余年的封建军事统治)
这一段时期,日本天皇没落,没有统治实权,军事大权则落在了幕府将军的手里
当时,日本的幕府是“室町幕府”(也称“足利幕府”,创建者是足利尊氏,末代将军为足利义昭),但是,战国时期进入中期以后,便进入了“安土桃山时代”,日本战国大大名织田信长迅速崛起,为完成日本国内统一而不断奋进
永禄三年(1560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今川义元野心勃勃发动上洛之战(进京),结果在全军进入尾张(今名古屋一带)时,被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击溃,自己也战死沙场(史称“桶狭间之战”),此战过后,织田信长威名远扬,逐渐成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大名
永禄十一年(1568年,明隆庆二年),织田信长吞并美浓,开始展开了自己的上洛之战
他首先纳下了失魂落魄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为其修筑新的室町御所。但是,织田信长的野心也在这时逐渐显露出来,元龟二年(1571年,明隆庆五年)9月,背水一战的织田信长被迫火攻圣山比睿山,袭击延历寺,烧庙杀僧,从此便引得浅井、朝仓、武田等战国大名对其宣战
元龟三年(1572年,明隆庆六年)12月,武田信玄发动上洛之役,率倾国之兵入侵三河,在三方原击败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的联军(史称“三方原之战”、“三方原会战”或“三方原合战”)。但是好景不长,武田信玄于次年4月病逝于上洛途中,织田信长的机会又来了
天正元年(1573年,明万历元年)9月,织田信长吞并了小谷城,逼迫浅井长政、浅井久政切腹自杀
天正二年(1575年,明万历二年),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大破武田信玄之子武田胜赖于长筱(史称“长筱之战”)
天正六年(1578年,明万历六年),武田信玄的宿敌——上杉谦信在“手取川之战”后于该年4月因脑溢血病死,年49
天正五年(1577年,明万历五年),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时任羽柴筑前守,因此叫做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出兵中国(京畿附近)
天正十年(1582年,明万历十年)3月,织田信长消灭武田胜赖,胜赖父子切腹自杀。5月,织田信长在安土城接见德川家康,命令明智日向守光秀款待,结果光秀触怒了信长。信长命令光秀前往中国听从羽柴秀吉的指挥
6月1日,织田信长率领100余人进入本能寺就寝,当晚,明智光秀从丹波龟山城出阵,兵力15000人
途径本能寺时,光秀向部下发出了“敌在本能寺!”的指令,全军包围本能寺
2日拂晓,明智光秀的大军进入本能寺,织田信长因为不敌而退入房内切腹自杀而死,一代霸王就这样随着本能寺的熊熊大火灰飞烟灭了,年49(史称“本能寺之变”),其嫡子织田信忠也因不敌明智光秀而在二条城切腹而死,年仅26,同时遇难的有浓姬(信长正室,年48)、森兰丸(信长侍童,年26)等等
翌日,羽柴秀吉撤军回援,在5日进入姬路称,13日在山崎天王山大破明智光秀(史称这次战争为“山崎之战”或“天王山之战”,史称秀吉的回援为“中国大回转”或“中国大返转”),明智光秀被小硒村的农民杀死,史称光秀的政权为“三日天下”)
随后,羽柴秀吉又在“清州会议”上与柴田胜家翻脸,导致了第二年的“贱岳之战”
翌年(天正十一年,1583年)4月,羽柴秀吉在贱岳大败柴田胜家,柴田胜家退回北庄城后切腹而死。5月,秀吉又逼死信长三子织田信孝,迫使其在尾张切腹
天正十二年(1584年),羽柴秀吉和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信长家臣元老级人物德川家康爆发“小牧、长久手之战”,11月,双方议和
天正十三年(1585年),羽柴秀吉就任关白,自称藤原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期的百年纷争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军事集权的开端,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
楼主想看的话,去看看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