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5:04:46
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中国首次核试验内幕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10-1322:30:31编辑:范珍珍

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
中国首次核试验内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13 22:30:31 编辑:范珍珍 点击次数: 93
  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核武器的研制、生产、试验,保证它的安全顺利进行,公安保卫部门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有幸在核武器研究的初期,参加了第一、二、三次核试验的安全保卫工作,同大家一起感到非常光荣.首次核试验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整个过程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在公安部、原子能工业部、总政治部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完成的.
  回忆这段工作情况,对于后人了解我国核武器发展初期的保卫工作,可能有点参考作用.
  一、中央领导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
  从1953、1954年开始,我国就从科学技术和铀矿资源方面,探索发展原子能事业.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很快就组建了由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领导的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初,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强调“现在是原子能时代”,“我们必须掌握原子能”,“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子弹”.同年4月,地质部三局成立,主管铀矿地质勘察工作.同年7月,国家建委建筑技术局成立,主管苏联援助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工作.为了加速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原子能工业部(即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同时在科学院系统成立了原子核科学委员会,并将原物理研究所改为原子能研究所.
  正当我国科技工作者信心十足地发展原子能事业时,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援助中国核事业的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有些外国人认为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断言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能事业.周恩来总理提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毛主席也早就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962年8月,原子能工业部提出了争取1964年至迟1965年,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规划.这一规划报告中央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同意,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接着,中央又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专门委员会,全面领导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工作.
  二、核武器保卫保密工作机构的建立
  随着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保卫工作也应运而生.
  1955年11月,薄一波副总理,罗瑞卿部长向中央报告,请求在公安部设立统一管理和指导全国核工业保卫保密工作的机构—原子能事业保卫局.同年12月,中央批准同意这个报告.1956年公安部正式成立原子能事业保卫局,当时序列为二十二局(以后又改为十三局、四局),主要负责人是程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以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成立后,原子能事业保卫局即实行双重领导的体制,既是公安部的一个业务局,又是第三机械工业部的保卫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此种体制一直延续到1965年.
  原子能事业保卫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七、八位同志是从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第三期结业的学员中选调的,我是其中之一.其他同志是从部内各业务局和地方公安机关选调的.局领导程诚是由重庆市公安局调来的.当时该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铀矿地质勘探和核燃料工业建筑方面的保卫工作.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全面发展,从1958年开始,经中央批准,又从各地公安机关抽调了大批干部,充实到原子能系统各单位作保卫保密工作.公安部原子能事业保卫局,扩建为四处一室:一处负责核燃料工业建筑、生产保卫.二处负责核武器研制、生产、试验保卫.三处负责核科研教育保卫.四处负责铀矿地质勘探、生产保卫.办公室负责全局的行政事务、综合研究、情报资料工作.
  原子能工业部九局是专门负责核武器研究设计、生产试验的直接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李觉、吴际霖.为了保守核武器机密和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安部和原子能工业部的领导以及九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从一开始筹建组织机构起,就把保卫保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为建设和发展核武器事业的机密是国家的政治、军事机密,必须保证它的安全.针对苏联借口保密条件不够,拖延提供有关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当时曾有这样的提法:“工作未动,保密先行’.意思就是在进行某项重要工作之前,一定要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确保机密安全.
  为此,九局所属单位从一开始筹建,就设有保卫保密组织,专门负责保卫保密工作,干部绝大部分来自公安机关.九局首任保卫处长是袁冠卿,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保卫组织的负责人是赵泽民,保密组织的负责人是张增福.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保卫处负责人是甄子舟、马文申,保密处负责人是刘志忠、赵峰.公安部四局(即原子能事业保卫局)二处是专门负责九局所属单位核武器研制、生产、试验和协作单位的有关保卫保密工作,以及后来第七机械工业部研制火箭、导弹的保卫工作,我是该处的负责人.
  三、 核武器研制基地、场所和研制过程的保卫保密
  核武器研制基地是1958年开始选厂址的.
  经过甘肃、青海若干地区的考察,从安全保密条件出发,最后确定在青海省某县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规模很大,它包括几十个工程项目,有研究设计大楼、各种零部件生产试制厂、实验场、总装厂、综合实验场等等,设备安装种类繁多,工程技术要求很高.为了保守核武器基地的机密不被敌人获取,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公安部和原子能工业部从选厂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卫保密措施:
  1、对参与基地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先进行政治审查,目的是防止坏人混入,防止敌人在内部安“钉子”.
  2、针对选厂、设计、施工建设、物资运输、设备安装等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发生的问题,都事先研究制定了暂行的保密工作规定.
  3、为了保守基地性质、地址机密,从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开始,就规定了掩护厂名、代号;在远离基地的城市,设立了接待办事处;到基地的物资运输,中途设立了若干中转站;职工通讯联系,规定了远离基地的信箱代号等等.
  4、通过地方政府对基地周围实行净化清理,对居住在当地的地、富、反、坏分子及其它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员,迁往他地.
  5、基地所在区域划分为军事禁区,为了维护基地的治安秩序,在禁区内设置了专门的公安机构.对进出基地的人员实行了严密的控制和管理.
  6、对知密人员事先进行保密教育,并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采取有效手段防止机密外泄.
  7、有计划有重点地经常进行保密检查,对于发生的失密、泄密事件和保卫保密工作的漏洞,进行了及时、严肃的追查处理.
  核武器研制过程的安全保卫工作,主要是依靠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核武器的研究制造是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从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到运输、保管、总装,在安全方面都涉及到一系列的尖端技术问题.因此,要保障核武器生产的安全进行,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人员才能做到,安全才有把握.
  为了保证核武器研制工作顺利进行,公安部门紧紧依靠有关单位的党政领导,依靠直接研制生产的科学技术人员,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积极研究制定从原部件的生产、保管、运输、总装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教育职工群众认真贯彻执行. 2、保卫干部深入实际和职工一起跟班工作,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3、密切注意了解掌握生产、实验现场的保卫保密状况和周围敌情、社情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要求做到“脉搏” 灵通,确保万无一失.
  四、第一次核试验的安全保卫工作
  第一次核试验,从人员设备进场到正式爆炸,历时5个多月,参加试验的有各军、兵种,原子能工业部、中国科学院等34个较大的单位,共有五千余人.
  其中参加基本试验(响、测)的七百余人,效应试验的二百余人.防空、防护、气象通信、工程、后勤等各种保障人员四千余人.在试验区建有12个控制、测试站.设有314个测试点,安装了54种、1214套设备仪器.此外还有各种效应试验的工程建筑,如各种防护掩体、桥梁、民用住宅、商业网点、交通工具、火炮、兵器、装备、动物、植物等等,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必需品等.这些建筑、物资、生物、用品等都分布在距爆炸点等距不同的地方,星罗棋布,其目的是核弹爆炸后,观测各种物品遭破坏的程度.
  这次试验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是在试验委员会党委、政治部的领导下,遵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周到细致,一切经过试验,一步一个脚民印,要做好保密工作”的指示,根据总政、国防科委、公安部关于切实保证人员纯洁,防止敌人在内部安“钉子”;保证核心机密,防止失密、泄密、窃密;保证安全,防止发生重大事故的三保三防要求进行的.
  这次试验的保卫保密工作,早在1964年第一季度就开始进行.3月初公安部四局和总政保卫部提出关于“21号任务”(即第一次核试验的代号)保卫保密工作方案.
  3月19日,总政保卫部蔡顺礼部长和公安部四局程诚局长向上级提出《关于21号任务保卫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建议立即成立一个保卫保密小组,由总政保卫部史进前副部长和公安部四局程诚局长担任正副组长,统一管理军队与地方有关“21号任务”的保卫保密工作.正式试验领导机构建立后,保卫保密小组即作为一个职能部门负责试验中的保卫保密工作.
  4月4日, 总政治部、国防科委、公安部传发了这个报告和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对此报告“所提各点甚好”的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遵照执行,切实做好这项任务的保卫保密工作.
  “21号任务”保卫保密小组是由总政保卫部、国防科委、公安部四局抽人组成的,办公地点设在国防科委,负责日常工作的是郝苏、谢朴山和我.小组建立后,就按拟定的工作方案逐步进行落实.有关军队方面的事情,主要由总政部和国防科委负责指挥,涉及到地方上的事情,由公安部和原子能工业部负责指导.从准备阶段开始到完成试验任务,在安全保卫保密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进厂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按照规定的政治条件,根据先审后用的原则,对所有进厂人员逐个进行了审查;从而保证了政治上的纯洁可靠.具体做法上主要抓了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关.在进场前,首先组织各单位进行审查,然后由“21号任务”保卫保密小组进行审批.进场时试验基地保卫处进行核对.二是在进场后结合日常工作,对人员的现实思想表现不断进行考察.三是凡发现有不宜在场区要害部位工作的,均及时作了调整处理.
  2、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强了保密工作.对参加试验的人员,根据确保机密,便利工作的原则,严格控制了知密范围.在交代任务时,区别不同对象,分别进行交代,同时反复进行了保密教育.随着人员进场到试验工作结束,结合任务动员,针对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先后进行过四次群众性的保密教育和保密检查.通过教育提高了对保密工作的认识,绝大多数人员能够自觉遵守保密制度,过去有泄密行为的人,大部分都做了检查交代.为了确保核试验的突然性,除上述保密教育外,又采取了许多措施,严密封锁消息.
  一是规定在试验期间禁止私人通信、通汇、向外打电报、挂电话,禁止各参加试验任务的单位向原单位发送文件,汇报场区工作情况.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试验委员会政治部批准,不得离开基地.
  二是规定在试验期间使用无线通讯时,15瓦以下的电台须经基地首长批准,15瓦以上的要经国防科委批准.
  三是试验中产生的一切文件、资料,取得的成果、样品,均须详细登记,固定专人管理.
  四是在试验期间,停止军官休假、战士复员、禁止家属来队探亲.同时对每次外出人员加强保密教育.
  五是对运输中容易泄露秘密的物资装备,均采取了伪装措施.如将兵种符号和车辆牌照摘掉,在产品箱上标红十字符号,在人烟稠密和社会情况复杂的地区采取夜间通行等手段.
  3、协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门班子,搞好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次试验运入场区的产品、测试仪器、设备,共有1700余吨,这些物资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青海等地.不仅运输线路长、数量大、中转环节多,运输装卸复杂,而且防震保温要求严格.为了保证运输物资安全.首先对物资的种类、性能特点、安全防护要求和运输的线路、中转点、站、装卸工具、方法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经过反复实验和陆空联运的一条龙预演,选择了安全防护条件最好的途径和时间.
  其次是对参加中转运输的人员事先作了审查,反复进行了安全保密教育 对中转点、线周围的人员,也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有问题的人员加强了秘密控制.
  第三是对装卸防震、保温措施和装运运输工具进行了安全性能的检查,并教育装卸人员要轻抬轻放,不碰不撞,装好后还要检查加固工作是否完善.
  第四是凡属重要物资的运输,均派保卫干部和行政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押运.
  第五是把好空运五道关口,即:天气不好不飞;飞行员精神不好不飞;物资装的不合要求不飞;飞机安全性能未经严格检查不飞:对方机场装卸运输的准备工作不好不飞.
  第六是对产品部件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事先规定了运输密级,并通知沿线铁路公安部门,对列车经过的桥梁、涵洞进行安全检查,加强警戒,并派领导干部添乘护送.
  4、加强试验场区的安全管理.试验场区人员、车辆多,测试点(站)多,协作区关系多,许多工作往往是交错进行,很多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都要求清洁安静的工作环境.根据现场布点情况和工作性质,将整个场区划分为试验、指挥保障、生活三个区分别进行管理,对进入场区的工作人员实行了凭证通行制度.为使地下电缆、埋设的仪器设备不被车辆压坏,协同有关部门加强了交通管理.对场区的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将上述物品带入布点地区.
  5、结合行政业务活动,狠抓了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根据现场的工作任务,对爆炸塔、产品装配间、自动控制站、产品引爆控制站、主要测试站、指挥发射中心等,确定为要害部位,组织了15名保卫干部,采取蹲点、跟班的方式进行保卫.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通过现场学习的办法,摸清人员的情况、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和防护工作要求,以及试验任务的要求,协作关系等情况.
  第二,依靠各级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普遍开展事故预想预防活动,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如自动控制站,发动群众找出了189个薄弱环节,研究提出226条具体改正措施.各工号普遍建立了安全保密小组,制定了群众性的安全保密公约,有力地防止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第三,对核试验有错误观点或有严重恐惧心理的人员,调离了要害部位,对工作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技术不过硬的人,建议调到次要岗位,不让他们独立工作.
  第四,根据五定(定职务、定岗位、定动作、定关系、定人员)的要求,维护现场秩序,协同有关部门建立、检查贯彻岗位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在正式试验的最后准备阶段,对保响保测的每套仪器设备、每道工序和每个接点,均经过三次以上的检查,特别是仪器设备;工作的结合部位,指定了专人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共同检查.
  第五,严格控制进入工号的人员.建立了专用证件制度,实行了武装警卫.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各工号每次上下班时,均由保卫干部和值班负责人共同启封、铅封,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建立了二人以上才能进入工号制度.
  6、依靠地方公安机关,加强厂区周围的治安管理工作.防止敌人从外围进行情报破坏活动.
  (责任编辑:范珍珍)
  试验场区的面积很大,周围与托克逊、吐鲁番、和硕、库尔勒等十个县毗邻,各县居民系少数民族,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一部分居民受帝国主义影响较深,一些敌对分子利用一些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在试验准备阶段,我们即会同地方公安机关成立了一个安全保密小组,对有关地区的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对现行反革命案件和政治嫌疑分子,除积极组织侦破外,加强了秘密控制.对基地附近呜什塔拉和物资集中转运点大河沿的“四类”分子和政治危险分子,迁移调离了489名,同时加强了对自流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
  经过科研、生产战线广大工作人员的齐心努力,到1964年9月,除气象、爆炸时间等问题外,核爆炸试验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
  1964年10月 16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心情都很不平静,大家为之奋斗,长期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正如有的同志当时表述的心情:“各行尖兵齐云集,大显身手战戈壁,全国人民望此地,当等春雷报消息.”
  10月15日深夜,核装置部件上塔,各个工号、各个控制、测试站(点),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做最后一次工作检查和安全检查.试验指挥部要求最后的检查和人员的撤离工作,在16日中午12时以前完成,并将工号封闭,人员撤离现场到指定地点.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各工号的保卫干部同行政领导、技术人员一起,认真地进行了最后的安全检查;加销密封,按时撤离现场.最后一个撤离现场的是李觉同志,他检查完工作后,先让其他人员撤离,最后他和保卫干部一起来到核欣部位的爆炸塔,检查无误后加锁密封,撤离现场.
  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距核试验装置23公里处示控站计数器倒计时“0” 的显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接着一颗巨大的火球,转变为蘑菇云冲天而起,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顿时,试验场区欢声雷动,全体工作人员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有人形容当时的心情:“十月十六日天气晴,双喜凌云齐欢腾,首次核试一次成,赫秃下台助人兴(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10月16日才传到基地).”
  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按照预定计划,准时成功地进行了爆炸.所有的测验项目都取得了数据,回收成果和样品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在安全防护方面也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随着我国第一片蘑菇云的升起,中华民族精神为之大振,人民莫不欢欣鼓舞,兴奋异常.世界友好国家和人民,纷纷向我国表示祝贺和支持,普遍认为:中国有了原子弹,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有力地打击了少数大国垄断核武器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