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6:28:37
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1937

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
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

关于毛岸英和毛泽东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章)快~
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
1937年11月,徐肖冰那时刚参加革命,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任摄影干事.有一天,组织上对徐肖冰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拍摄,具体情况到飞机场就知道了.徐肖冰赶到飞机场时,人还很少.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肖劲光等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都到机场来了,飞机一到,徐肖冰还没反应过来,飞机上就下来很多人.原来是苏联派专机把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送回延安,陈云也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另外还有一些随行人员.那时徐肖冰到延安不久,很多人他并不熟悉,只好想办法让主席的镜头多一点.看到徐肖冰拿着照相机比划,主席就说:“我们一起拍个照吧.”然后他们很自然地站在一起(见《毛泽东画传》第132页,徐肖冰摄).那时徐肖冰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机,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他只好离得远一些,以主席为中心拍照.因为不熟悉,这次拍照险些把站在边上的王明圈在镜头外面.刚拍完一张,突然有个外国人把徐肖冰拉到旁边,问:“你是哪里来的?”徐肖冰说:“我是后方政治科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但这人半信半疑,恰好一旁有人认识徐肖冰,向他证明了徐肖冰的身分.后来,徐肖冰才知道这人叫马海德,是个大夫,和美国著名作家斯诺一起到延安的.但当时被他这么一搅,拍照的机会错过了.当徐肖冰与马海德熟悉之后,就总跟他开玩笑:“马大夫,那时我在飞机场拍照片,你怀疑我,这事是你该管的吗?”马海德自己也觉得好笑.
最满意的照片
组织上为了培养徐肖冰,送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报告.徐肖冰带着相机,准备给主席多拍几张照片,可是听的人很多,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插不进去,更看不见主席.徐肖冰围着房子绕了一个圈,找了好几个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听众也拍进去.拿着相机选来选去,最后,他只好站到边上,拍到主席的侧面,同时也将听众纳入镜头.这幅照片,是徐肖冰到延安后比较近距离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首次面世是在1968年,摄影界的人士认为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主席的形象几乎占满了画面,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所以这张照片一发再发(见《毛泽东画传》第159页,徐肖冰摄).
国民党帽徽的故事
徐肖冰所拍摄的照片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张照片还有着特殊的经历.这张照片就是在党的七大会议期间,徐老抢拍的毛主席与朱老总的合影.当时朱老总兼八路军总司令,戴着国民党军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一段时期它在发表的时候被修改过.与徐肖冰的原照相比,我们会看到,朱老总的帽子上国民党的帽徽被修掉了.现在这幅照片仍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在《毛泽东画传》编辑过程中,徐肖冰一再强调要按历史原貌发表.1988年,日本邀请徐肖冰夫妇去日本举办照片展览,展出的就是原照片.《朝日新闻》特地就此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原貌.徐肖冰说,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跟着主席回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因为他的归来,韶山冲沸腾了.毛泽东到达韶山时,天已经黑了.第二天早上5点钟,他就从住处走出来.侯波不知道主席要去哪里,她背着相机寸步不离地跟着主席.上了一个小山顶,主席来到父母的坟墓前鞠躬致敬(见《毛泽东画传》第238页,侯波摄).随行的人员没有准备,赶忙从旁边的柏树上折下一枝,献在主席父母的坟前.默哀完毕,主席对着父母许愿:以后有机会,我还回来看望你们.
下山路上,主席的故居前已是人山人海.他先去老邻居家.他递给老邻居一支烟,一边用他多年未改的乡音和乡亲们亲切地聊起家常.
侯波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
这张照片,真切地反映了毛泽东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使侯波感悟到,拍摄领袖的照片不仅要表现他们的伟大气质,还要表现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照片才真实、可信、感人(见《毛泽东画传》第428页,侯波摄).
“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客人.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见外宾的摄影工作.当时,侯波的工作单位还在北平电影制片厂,中央有事就来电话通知,有时也来车接.这次会见结束,客人走后,侯波他们收拾机械也准备离开.这时,主席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他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但没有见过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侯波:“这是我的爱人.”主席便问侯波老家是哪里,侯波回答:“山西夏县.”主席说:“哦!是关云长老乡!陈赓在你家乡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呢!你是什么时候到延安的?”侯波又回答说1939年.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为人民好好服务.”
主席风趣的一番话,使侯波有些紧张的心理放松了,她没想到主席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说话这么幽默.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主席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想着跟主席合影.未曾想到,主席却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主席两侧站好,这时主席摇头说:“不行,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很长时间,侯波珍藏着这张照片,没有拿出来.直到后来才公开.很多人看到照片,都好奇地问侯波:“主席应该站在中间啊?”每次,侯波都要把当时的情况介绍一遍.这也是侯波第一次见到主席.她没想到自己后来也被调入中南海.后来主席的活动多了,中央办公厅考虑到应该用照片来记录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活动,中南海需要有一个专职的摄影人员,组织上就将侯波调入中南海.调去时,侯波是北平电影制片厂的照相科科长,到了中南海以后,仍是照相科长,其实只有她一个人.后来时间久了,主席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直到现在,主席身边的人一直称她为“侯科长”.
“南京解放”被疑为“摆拍”
1949年4月,徐肖冰和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住在香山.一天上午,主席从房间里出来,秘书走来递给他一张《人民日报》的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毛主席接过报纸,边走边看.这时徐肖冰拿着相机,却无法拍摄主席的正面,只能耐心等待.看了一会儿,主席见边上有凳子,顺势坐下来,手拿着报纸继续看.怕影响主席看报,徐肖冰悄悄地跟着主席,当主席看到报纸的正面时,“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徐肖冰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永恒的瞬间.
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就是这时完成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直到今天,徐肖冰回忆往昔,仍饱含深情:“我在香山为毛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但是可笑的是,很多摄影家认为这张照片是“摆”出来的,并被作为摆拍的典型.徐肖冰笑道:“我们是搞新闻的,又是给领导拍照,哪里敢摆布!”
主席畅游长江
中南海是有游泳池的,但主席对游泳池不感兴趣,相比而言,他更愿意到江河湖泊里去游,他对中国的江河有着特殊的感情.1956年5月,主席从广州经长沙来到武汉,想到长江去游泳.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很担心,江水里漩涡多、还有血吸虫……然而种种理由都没能说服主席.只要他下定决心,谁劝也没有用.王任重只好组织了几个人先去长江试游,感觉漩涡的力度不大,可以游,才放心.
那天下午,毛主席在杨尚昆、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蛇山脚下,就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工厂里的人都出来了,主席一下水,人们就跟着在岸上跑,害怕出事.但是主席特别自信,他游泳的姿势多种多样,蝶泳、蛙泳、仰泳,甚至可以在水里站着.侯波早就做好了准备,把相机、胶卷都准备好,但她不敢下水,只能在船上拍.在她换胶卷的时候,船一晃,装胶卷的纸盒落入水中,这时正好主席游过来,他一把抓住盒子,顺势站在水中,打开纸盒,边看边念上面的英文说明.遗憾的是,当时侯波在装胶卷,没有把这一情景拍下来.
主席一直游到汉口的丹水池附近才上岸,共游了3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后来,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来记述这次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说起主席照片背后的故事,两位老人侃侃而谈,他们的思维如此清晰,以至于和主席在一起的点滴都记忆犹新.很多人惊叹徐肖冰、侯波夫妇为主席拍的照片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伟人豁达的气度和自然的神态,实际上,多年来为主席拍照的经历使他们知道,主席是不爱拍照的,主席个人照片都是在主席不注意时拍的.主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不要把镜头只对准我,要多对着群众.和主席接触,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主席特别喜欢接近群众.一年中,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常常走入农家,问他们生活怎样、庄稼怎样,他与群众交谈,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
日光西斜,屋子渐渐暗下来.3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谈兴尚浓.逢主席诞辰110周年,各种活动频繁地邀请两位老人出席,这些天,他们很辛苦,但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地一一耐心面对.作为曾经生活在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种时刻,他们,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均是历史的见证.

sda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全部展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

收起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生平
■在同龄人中,有他那样曲折经历的非常少见。先后流浪、留学和在东欧参战,并在国内学农,参加土改,到工厂当干部,参加志愿军,最后牺牲在美军投下的燃烧弹形成的火海中
出生后,他随父母到过上海、广州、武汉,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随母亲及两个弟弟回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军阀逮捕时,8岁的...

全部展开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生平
■在同龄人中,有他那样曲折经历的非常少见。先后流浪、留学和在东欧参战,并在国内学农,参加土改,到工厂当干部,参加志愿军,最后牺牲在美军投下的燃烧弹形成的火海中
出生后,他随父母到过上海、广州、武汉,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随母亲及两个弟弟回长沙县东乡板仓隐蔽。1930年,杨开慧被湖南军阀逮捕时,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目睹了母亲与敌斗争和牺牲前的惨烈。随后,他被保释出狱,翌年被外祖母、舅妈带到上海交给毛泽民。
毛岸英兄弟三人被送到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后不久,小弟去世(还有突然失踪一说)。党组织因顾顺章叛变等事件一再遭到破坏,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领回家中,因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党的经济资助中断。董的原配妻子在生活困难时,对两兄弟的态度变坏。据毛岸英讲,兄弟俩曾一度过着流浪生活。后来,董健吾将他们找回,与地下党接上关系,于1936年托东北军将领李杜将两兄弟送往欧洲,随后到莫斯科入国际儿童院。
在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学习认真,不久便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不久,他找到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被批准去军校学习。1943年毕业时,他获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布),后来回国转为中共党员。不久,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曾到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1946年1月,他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临行前,斯大林专门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一支手枪,他直至牺牲时,身边还带着这支枪。
毛岸英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这时睡农民的土炕,一样干起农活儿。1947年春,国民党进攻延安,他随中央机关北撤,又按毛泽东的安排去土改工作团,在山西临县参加试点。他写信报告父亲说,两个月的收获比蹲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此后,他又到冀中、山东搞过土改,并参加了中宣部、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毛岸英与刘松林结婚,毛泽东参加了婚礼,只送了一件穿过的大衣,并对儿媳说:“白天岸英穿,晚间你盖,都有份。”
1950年春,毛岸英跟随李克农访苏并当过翻译,此后又要求到基层。1950年夏,他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并决心“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同年10月,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开始,因“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发报甚多而被美军测出,认定有重要机关并派飞机前来轰炸。当时,毛岸英等四人在木板房中。燃烧弹落下瞬间,形成上千度高温。有两人先后跳出后,木板房便化成灰烬。事后,在两具遗体中,依据一块苏联手表的残壳,才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
毛岸英牺牲当天,有人便提出要把遗体运回国内。彭德怀虽然难过得一天没吃饭,还是决定就地安葬。后来,彭德怀又提出为他立碑,说明他自愿参加志愿军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在与彭德怀见面时也强调“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并说“你们做得对”。
背景
■毛岸英是红色后代的光辉榜样。在革命改变旧制度的急风暴雨中,做到这一点也许多少容易些;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则难而又难。
■毛泽东的亲属和好友看望毛泽东时,大家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禁忌,就是从不提起毛泽民、毛岸英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红色后代中,毛岸英是光辉的榜样。在有着千年封建血统观念的中华大地上,毛岸英走过的人生道路格外令人敬佩。因为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平等观教育的结果,也是对旧传统观念的有力冲击。在革命改变旧制度的急风暴雨中,做到这一点也许多少容易些;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则难而又难。多少年后,人们讲起“毛泽东的儿子上前线”还不胜感慨,恰恰也在于此。
据毛泽民的遗孀朱旦华回忆,多年来亲属和好友们去看望毛泽东时,大家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禁忌,就是从不提起毛泽民、毛岸英,以避免引起毛泽东的伤心。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战后,毛泽东多次接见和慰问烈属,心情都显得沉重,因为他自己同样也是烈属。尽管有些烈属想迁回亲人的遗骨,但是,人们知道毛主席的儿子也牺牲在朝鲜,埋葬在朝鲜,就都不再说什么。这种领袖带头奉献的精神,恰恰是新中国拥有强大力量的重要源泉。
故事
■他一向反对特殊化,就某亲属“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一事,回信表示:“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
毛岸英回国后,一直反对人们因他是领袖的儿子而另眼看待。湖南解放后,他非常怀念当年冒着危险照料自己的外祖母向振熙(杨开慧之母)和其他亲属,经父亲同意专门去了一次湖南老家为外婆祝寿。不过,面对一些亲属按照旧观念提出的安排职务的要求,他都不讲情面。1949年10月,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信,就某亲属“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一事,表示“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他又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现在也许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他还解释说:“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出于认为“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的思想,当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后,他便不顾毛泽东身边的人劝阻,坚决要求入朝参战。父亲也表示支持。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心,是中央在1950年10月才最后确定的,11月上旬之前参战一事对外还保密。毛岸英因经常回家,并帮助翻译与苏联协商的电文,在彭德怀受命时便知道此事,于是求“彭叔叔”带他去朝鲜。毛泽东身边的人以及负责保卫的李克农都不同意,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的家庭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多大牺牲,更何况此次要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要“锻炼”也绝不能选择这种随时可能牺牲的地方。毛岸英却向父亲讲了自己的决心,得到了支持。然后,他告诉病中的妻子,自己要出远门。当中南海里的许多人都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得到的回答只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便向周恩来电告此事。周恩来见毛泽东正患感冒,又在指挥第二次战役,同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暂时压下电报。直至1951年1月2日,当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毛泽东感冒已好时,叶子龙等人才奉命在万寿路新六所的一楼休息室报告了此事。据在场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后怔住了,并一声不响。周围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没人敢说一句劝慰的话。毛泽东的眼圈湿了,却没有流泪,过了许久只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时,周围的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收起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记得我最爱的太爷去世的那天,我哭的山崩地裂,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

全部展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记得我最爱的太爷去世的那天,我哭的山崩地裂,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