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石头的厮磨》《晋祠》《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每篇文章的赏析(或读后感)200字就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5 23:21:36
《人与石头的厮磨》《晋祠》《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每篇文章的赏析(或读后感)200字就好~
《人与石头的厮磨》《晋祠》《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每篇文章的赏析(或读后感)200字就好~
《人与石头的厮磨》《晋祠》《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每篇文章的赏析(或读后感)200字就好~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记散文《晋祠》而闯进我阅读视野的,此后,我便留意起这位官员作家,他竟 没有让我失望. 《晋祠》是梁衡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来他的散文《觅渡觅 渡渡何处》和《夏感》也入选中学教材.读到这样美妙的文字,就让我格外地关心梁衡其人其文起来. 梁衡,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人大毕业.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 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 、 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 ,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以及新近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 、 等.作品曾多次获奖. 多年来,他的很多山水散文和政治大散文都是零零散散地从报刊上阅读到的,要是能有一本梁衡先生的散 文合集来收藏,该有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还真在常武购书中心购到了这样的集子,是海天出版社 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 ,2002年5月第1版,几乎收录了梁衡所有的散文作品,淡雅的封面装帧,厚厚的一 大本,让人爱不释手.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长描摹山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三 句六字,揭开了晋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这种写山、写水、写景的模式,并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与政治、 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推出一种新的"政治散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 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贴切不过.你看, 《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 《这思考的窑洞》 中的毛泽东、 《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在梁衡笔下写得既深邃, 又耐读. 梁衡的政治散文偏重"大事、大情、大理",笔下也多是一些"大人物",尤其以政治家为多,今人中他选择 写马克思、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周恩来,古人中他写诸葛亮、范仲淹、柳永、韩愈、辛弃疾、林则徐. "这些人物都是我喜欢的,第一,他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第二,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第三,他们大都有 悲剧色彩,都为后人留下一点遗憾.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梁衡自己这样说. 梁衡写人物,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 人格内涵, 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 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读着读着,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震撼心魄! 掩卷暇思,其《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和《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三篇极品,实乃不可多得 、 之作.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 象.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一个人无 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 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 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 块石头,去堵决口.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对名,秋白在生命就 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 多重色彩之人.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 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 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 国家的赤子之心."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 ,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周恩来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起段 劈头一句就是"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 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 苦极又没有死".整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生中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 不私,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而正是从这"大无"之中,作者又分明发现了他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大有":大智、 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作者从这鲜见的人生范例中,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的哲学:"当人格 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1998年,为纪念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梁衡发表了《跨越百年的美丽》 ,其中写道:"有的 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 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 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 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作者认为居里夫人就是这 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其他如评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 、评价韩愈的《读韩愈》 、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 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 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与他所描写的人物心灵相通,思接千载. 梁衡不是思想家.但在我看来,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他的很多文章一出,立 即就有全国数百家报刊转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官而有时间为文,为文而有胆识断人,而判断一个人又立即让你直达他的灵魂,确实不简单.字里行间, 难道我们就不能读出生命的要义和人格的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