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试举例分析在一个事物中,如果不断的追根溯源,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晰,而质料越来越模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04:23:35
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试举例分析在一个事物中,如果不断的追根溯源,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晰,而质料越来越模糊.
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个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试举例分析在一个事物中,如果不断的追根溯源,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晰,而质料越来越模糊.
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一个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试举例分析在一个事物中,如果不断的追根溯源,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晰,而质料越来越模糊.
问题是:
试举例分析在一个事物中,如果不断的追根溯源,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晰,而质料越来越模糊.
我的回答:
比如,砖头与房屋,砖头就是质料 而房屋就是形式.
往下一级看砖头是由泥土构成的,这里泥土是质料 而砖头是形式.
而往上看的话,由房屋组成的建筑群(比如城市)是形式,而组成城市的房屋是质料.再往上一级由城市组成的国家是形式,而城市是质料.再往上一级 由国家组成的人类社会是形式,再往上一级由人类社会组成的世界是形式,再往上一级整个宇宙是形式,再往上一级应该就是‘神’了.
一般认为质料是组成事物的基砖,而形式是空间上的结构,例如造一栋房子,需要木料、砖块、水泥等材料,此外,木料、砖块是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和顺序组合起来,需根据设计的图纸施工,这是房子的形式。由于形式只是抽象的空间结构,不具有独立性,所以只有附着在质料上,形式才具有现实性,否则形式只是人脑子里的想法或是设计出来的图纸,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质料如木料、砖块等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
全部展开
一般认为质料是组成事物的基砖,而形式是空间上的结构,例如造一栋房子,需要木料、砖块、水泥等材料,此外,木料、砖块是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和顺序组合起来,需根据设计的图纸施工,这是房子的形式。由于形式只是抽象的空间结构,不具有独立性,所以只有附着在质料上,形式才具有现实性,否则形式只是人脑子里的想法或是设计出来的图纸,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质料如木料、砖块等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这样的质料接近于唯物论所说的物质。由于形式是附加到质料上的,所以质料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建筑材料,房子是不可能盖起来的。既然形式是从外面附加到质料上,所以形式自身是不确定的,例如同样的建筑材料,可以按照不同的图纸施工建造出不同样式的房子。
收起
真理
太阳是移动的,地面是静止的,所以说太阳围绕地球转
你问题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差错,包含着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误解。
1、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存在者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在存在中,形式和质料所占的比例不同,因而在存在的阶梯中,它们的地位也不同。】“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大概应该说“形式越来越重要,质料越来越轻微”,也就是形式对质料的比例越来越大。
2、某个具体的事物,其中形式和质料的比例是恒定的。而且...
全部展开
你问题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差错,包含着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误解。
1、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存在者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在存在中,形式和质料所占的比例不同,因而在存在的阶梯中,它们的地位也不同。】“形式越来越多,质料越来越少”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大概应该说“形式越来越重要,质料越来越轻微”,也就是形式对质料的比例越来越大。
2、某个具体的事物,其中形式和质料的比例是恒定的。而且形式是共相,质料是殊相。所以不能说在分析一个事物中来看出形式与质料之间比例的变化。因为,形式与质料之间比例的变化,必然已经超出了具体的某事物之外了。
3、只有在普遍事物的考察中,才能看出形式与质料之间比例的变化,也就看出一个存在的阶梯。这个阶梯的一端,是质料占据的成分越来越大;另一端则是形式占据的成分越来越大。【切不可把形式理解为和质料同等的存在,那样就陷入本体二元论的谬误之中了(或者说陷入了唯物论思维的浅薄之中了)。形式与质料之比例程度,是思想之把握的程度。】故而形式越来越重,只是思想之把握越来越具有确实性。
4、思想的绝对把握,就是绝对的形式。因而,在存在的阶梯的一端,即是形式占据绝对优势的存在,即是思想的思想,即是绝对。
5、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共相哲学,不是讨论个体事物的殊相哲学。要分析具体事物或质料,那是物理学的课题。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实质,那么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不应该有的问题了。
收起
按我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形式和质料(或者说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对应于现代意义上的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
雏菊--菊花科-双子叶植物-被子植物-植物--生命,
在这个概念序列里,雏菊是最特殊最为具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内涵最多但同时外延是最少的),而生命则是最一般最为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内涵最少但外延是最多的)。
你所说的追根溯源,实际上...
全部展开
按我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形式和质料(或者说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对应于现代意义上的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
雏菊--菊花科-双子叶植物-被子植物-植物--生命,
在这个概念序列里,雏菊是最特殊最为具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内涵最多但同时外延是最少的),而生命则是最一般最为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内涵最少但外延是最多的)。
你所说的追根溯源,实际上就是概念的一般化或抽象化过程,因为人们日常所接触的都是具体的事物,比如,人们现实看见的都是具体的菊花,经过长期观察比较,就有人把这些所见的菊进行分类,比如雏菊,树菊、立菊、塔菊、香菊、绿菊、文菊等等,等人们积累了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这些菊花种类又被统一在菊花科的属目下,最终人们意识到这一切都只是生命现象一个小小分支而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