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 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20:51:32
《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目的是什么《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目的是什么《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目的是什么因为他是皇帝,地位不一样,所以要多强调人们的说法,

《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 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什么
《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 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什么

《皇帝的新装》文章反复说 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什么
因为他是皇帝,地位不一样,所以要多强调人们的说法,以让读者也相信百姓说的是对的,还有就是也反应了这确实就是一个谎言,作者为了不正面的说出谎言而从反复的强调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谎言.就像人一般在撒谎的时候都是没有多大的把握和有点心虚的,所以要多说所说的谎言而安慰自己,本来是想让别人相信,却不知道这样只会漏洞百出.

不想让被人认为他们很愚蠢,不称职

目的是他们心虚,都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而又愚蠢,就异口同声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露体,招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诵赞。

怕皇帝认为他们的智商有毛病呗!他们可不知道那是骗子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

全部展开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一、故事的主要情节
骗子行骗,赋予所谓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却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夸张和想象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象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好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象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开始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象,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象既丰富又严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象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象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三、需要理解的几个问题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象,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认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一、阅读这篇童话,完成下边的练习。
1.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复述课文。
这一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故事性较强,要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出来,从而勾勒出故事的梗概。
叶圣陶先生曾为本文写过一个简要的提纲,可供参考。
这篇故事讲一个皇帝最喜欢穿新衣服,就被两个骗子骗了。骗子说,他们制成的衣服漂亮无比,并且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凡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他们先织衣料,接着就裁、缝,都只是用手空比划。皇帝派大臣去看好几次。大臣没看见什么,但是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都说看见了,确是非常漂亮。新衣服制成的一天,皇帝正要举行一种大礼,就决定穿了新衣服出去。两个骗子请皇帝穿上了新衣服。旁边伺候的人谁也没有看见新衣服,可是都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一齐欢呼赞美。皇帝也就表示很得意,裸体走出去了。沿路的民众也像看得十分清楚,一致颂扬皇帝的新衣装。可是小孩子偏偏爱说实话,有一个喊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大家听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终于喊起来:“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皇帝听得真真的,知道上了当,像是浇了一桶凉水,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穿衣服,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去。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一开始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就这篇童话的一个关键,将散见课文的材料联系起来思考,学习归纳的方法。借此可以发现这几处心理描写的匠心。
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老百姓: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或官位,或者是害怕招来杀身之祸。
二、课堂讨论。课文中有些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如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大臣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等。这些夸张的描写,并非生活中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童话故事的真实基础,理解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理解童话的想象与夸张归根到底来自生活。
指导学生思考解答这个问题,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个童话故事在封建时代有其现实基础,而且要让学生理解说假话以致把事情弄得荒唐可笑的现象并不只是封建时代所仅有的。因为归根到底,安徒生这篇童话是从现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总是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善钻空子,欺骗有术。就是其他的时代,一旦说真话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三、阅读下边几段描写皇帝的爱好、心理和语言的句子,回答问题。
通过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了解作者对皇帝形象的刻画。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夸张,这个夸张有什么表达效果?)
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说明皇帝什么也不喜欢,什么都不关心,只在乎他的新衣服。这句夸张把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强调到了极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联系开头那句话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想起这句话,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高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他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
四、下边是叶圣陶和鲁兵分别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续篇有什么新的含义?你也写一个续篇,想象力越丰富越好。
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
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来?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可以培养想象能力的题目。要写好这个片段,一方面要深入理解童话的内容和皇帝的性格,一方面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使想象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清晰性。学生从两则续篇中受到启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漫谈,鼓励独立思考。启发思考的问题课前要作些设计,例如,皇帝对老百姓会怎么样?对小孩子会怎么样?对骗子会怎么样?对大臣们会怎么样?反过来,老百姓会怎样看待皇帝?大臣们会怎样看待皇帝?假设皇太子已经成年,他会怎么样?假设当时有农民起义军,情形又会怎么样?如此等等。学生议论时教师再随机诱导。
教学建议
一、本文是一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猜读,看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猜读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让学生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象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读到“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讲读分析则要着重分析课文想象的特色。
二、教学本文,要重视朗读。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最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应该先让学生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从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有录音带的学校,也可以先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再自己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这篇童话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讲读要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意深入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课文,含蓄的语句要领会其深层含义,精彩的语句要揣摩其用笔的精妙,但是不宜过多,要少而精。
四、练习四是扩展训练,有两个例子,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故事的结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完课文,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可能比较容易进入安徒生所想象的天地,要抓住这个思维活跃的机会,及时发问引申,完成续写练习。
人”,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化了题材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童话的讽刺力量;其二是“天真的声音”原来由黑人讲述,改为小孩子脱口而出,使《皇帝的新装》更具有童话的特点和诗意。由此可见,安徒生时时想到儿童,处处描写儿童,使人们在他童话的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儿童世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