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4:40:33
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李请照 如梦令描写的诗意是?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2008-01-16 22:41
李清照,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作家.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6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外.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的语言表现技巧.
首先,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其次,意境创造一“隐”,一“现”.“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划,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外.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的语言表现技巧.
首先,用语、造句一“平”、一“奇.”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伐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其一,词中没有人物对话,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其次,意境创造一“隐”,一“现”.“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划,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容置疑的
x
看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8318.htm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
全部展开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