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05:52:29
浣溪沙 苏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 苏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 苏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析二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赏析三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赏析四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与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成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赏析五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