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1:38:27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一、文化是社会的政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
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工作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

一、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出人类在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狭义上的文化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科学知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过程,也决定着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向另一种更高级社会制度及其文化的过渡.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对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社会越向前发展,文化的推动作用越巨大,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突出,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任务越迫切.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化问题作了较多的阐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说明了文化和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要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毛泽东阐明了新、旧文化及其特点.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新、旧之分.所谓中华民族的旧文化,是指周、秦以来作为封建政治与封建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以及鸦片战争以来作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办理的文化机关之外,还有一些无耻的中国人也在提倡.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在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密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这种新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有着不同的内容.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可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进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的封建主义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打败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产生了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这个文化生力军,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文化工作的方针
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第一,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指出,因为一定的文化被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因此所要建立的和发展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本书第二章已分别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过解释,不再重复.毛泽东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理论,不仅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指出了方向,而且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需要,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科学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1951年4月,为了革新和发展戏曲艺术,毛泽东为戏曲界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应该把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作为方针.这样,“双百方针”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和艺术事业的指导方针被确定下来了.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和同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又进一步论述了“双百方针”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一方面,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自己某些“左”的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突出表现在,只许发展一种学派,不许发展其他学派;在学术、文艺等问题上动不动就打棍子、扣帽子,影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和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和学派.毛泽东指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文化中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方针.毛泽东主张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4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封来信上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所谓“古为今用”,讲的是纵向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着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科学等各方面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古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那么,如何“总结”和“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呢?毛泽东指出,对于古代的文化遣产,应该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所谓“洋为中用”,讲的是横向的关系,即如何吸收和借鉴外国的文化.对待外国的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排外,二是照搬照抄.前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祟,后者则是崇洋媚外思想的表现.
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而且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文艺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
第一,文艺的发展方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要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为一定的人们服务的.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它决定着文艺的性质和方向.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以最广大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自从毛泽东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以后,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创造了一大批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优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战斗历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毛泽东在明确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个基本方向之后,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文艺作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如同物质财富一样,从根本上说,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有些文艺作品,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劳动群众的艺术修养水准和艺术欣赏水平却不高.普通群众对那些高级的文艺作品看不懂、听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解决文艺既要为普通劳动群众服务,又要为那些艺术欣赏水准比较高的人服务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所谓普及的东西,是那些比较浅显,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接受的作品;所谓提高的东西,是那些比较复杂深刻,水平较高,一时不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接受的作品,在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既要普及,也要提高,首先应该是普及.因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比较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便于发挥文艺动员群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强调普及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发展规律的要求.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艺的发展也不例外.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我们做好了普及的工作,将会有效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从而为生产高级的作品打下基础.
但是,普及和提高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普及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的工作.否则,文艺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很难得到发展.所以,既要重视普及,也要重视提高,二者不可偏废.
毛泽东阐明了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不可以凭空产生,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对于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毛泽东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既然革命文艺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而它的源泉又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因而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学艺术家们对其主要的描写对象和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积累材料,为艺术创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习社会,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毛泽东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入创作过程,才能避免做一个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毛泽东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然后进行创作,显然主要是指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创作,至于其他题材的创作该当别论.对这个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教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