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提示:从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文明的原因?与他当时所处的基督教文明环境有何联系?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儒家文明是否真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47:48
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提示:从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文明的原因?与他当时所处的基督教文明环境有何联系?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儒家文明是否真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提示

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提示:从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文明的原因?与他当时所处的基督教文明环境有何联系?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儒家文明是否真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
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
提示:从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文明的原因?
与他当时所处的基督教文明环境有何联系?
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儒家文明是否真实?
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

求一篇500字历史小论文...提示:从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文明的原因?与他当时所处的基督教文明环境有何联系?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儒家文明是否真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
读过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人都知道,此翁倡导宽仁,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奉为至理,在小说《查狄格》的“晚宴”一章里描述主人公在阿拉伯湾巴尔索拉,即现今伊拉克巴士拉同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迦勒底人和塞尔特人聚会时的心态.其间,中国人以谦逊的姿态表示对各国来者的尊重,强调“天理”胜于一切,得到那位巴比伦人查狄格的认同.伏尔泰认为,众人之中,“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并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光扬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曲《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为中法文学交流的历程竖立一碑.
《赵氏孤儿》较完整的法文本系由东方学家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翻译,诗文并茂,还附加有关搜孤救孤的历史记载文献,于1834年在巴黎刊行.然而,伏尔泰改编所依据的是耶稣会士马若瑟(1698-1736)更早的译本.马若瑟在华传教近40年.他将纪君祥的元曲《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托人捎回巴黎,手稿落到杜赫德神父处;后者于1736年将之发表在他主编的四大卷《中国通志》里.伏尔泰正是读了马若瑟的译文后萌生写《中国孤儿》之念的.在此之前,卢梭发表了反对启蒙哲学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书中将中国视为一个“受文明腐蚀的国家”,其子民没能因科学而净化心灵和勇于为国捐躯,反而成了甘于忍受鞑靼人野蛮蹂躏的“奴才”.针对卢梭对中国的偏见,伏尔泰将公元前7世纪《赵氏孤儿》的情节移至1215年蒙古人攻克北京之后的成吉思汗时代,特意描述中国朝臣张惕及其妻伊达梅以牺牲自己亲生孩子挽救“中国孤儿”的超凡勇气,强调暴君成吉思汗也不能不为之所动,蒙古征服者最终被受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从而显示了理性的胜利.难怪伏尔泰公开声称他是遵循孔子的教导写成《中国孤儿》一剧的.
《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巴黎公演.《欧洲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的作者勃兰克斯评道:“中国是个不信神的,民风淳朴的古老国家.伏尔泰关注这种和平的文明.他颂赞纯人文的美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归根结蒂,《中国孤儿》申明一种生活哲理.”
另外,伏尔泰的文学写作还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启迪,前述小说《查狄格》即为最明显之一例.也是在杜赫德神父编纂的《中国通志》第三卷里伏氏见到了1699年到达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1664-1741)从明朝抱瓮老人所车耳《今古奇观》中选译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见该书第二十卷,原版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似乎自己也骤然得道,遂将庄周的离奇故事搬进了他的小说《查狄格,或曰:命运》第二章里.今人若将二者对照比较一番,法国大文豪则难免抄袭之嫌.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原是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选入《今古奇观》里的.这篇喻世小说叙述庄周师事老子后出游南华山下访道,途中见一浑身缟素的少妇持纨扇连 新坟不辍,遂惊问其故.那妇人道:“家中乃妾之拙夫,不幸身亡,埋骨于此.生时与妾相爱,死不能舍.遗言教妾如要改适他人,直待葬事毕后,坟土干了,方才可嫁.妾思新筑之土,如何得就干,因此举扇搧之.”
庄周深有感触,回家欲试其妻,行道法分身隐形,演了一出装死重生的闹剧.果然不出所料,其妻田氏虽曾明誓不更二夫,却在庄周入殓一周后心猿意马,迫不及待地要嫁给一个自称楚国王孙的少年秀士.洞房花烛之夜,楚王孙忽然心疼难忍,必得一新近死者的脑髓热酒吞之,方能治愈.田氏立刻寻来砍柴板斧劈棺,要取前夫脑髓.庄周恰于此时复活,免遭巨斧劈开自己天灵盖的厄运.由此,庄周悟彻了一切还返空虚的人生之道,狂饮放歌:“夫妻百夜有何恩?见了新人忘旧人.甫得盖棺遭斧劈,如何等待搧干坟!”
伏尔泰品出了《今古奇观》中庄子梦蝶和入殓试妻的异趣,将之移接到《查狄格》里.他写查狄格逃离巴比伦后像庄子一样遨游四方,路遇一年轻的孀妇在为亡夫守坟.夫君在世时,此妇颇有志气,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先夫墓边的溪水长流,她就会日日守墓哭灵.可是,查狄格见其夫新坟湿土没干,未亡人就在那里竭力让墓旁的小溪改道.更有甚者,她新姘的情夫脾痛剧烈发作,需要用一只刚死者的耳朵进行急救,那妇人就毫不犹豫地动手挖坟劈棺,赤裸裸地暴露出生死情移的夫妻关系.这一场景,同《今古奇观》里的庄子奇遇如出一辙,表明伏尔泰相当深刻地领会了《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最后的格言:“逍遥无碍是吾师.”
不过,《查狄格》的结局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不尽相同.在伏尔泰笔下,查狄格逃过被巴比伦国王用蓝丝带勒死的劫难,在一荒野的清溪畔同他爱恋的巴比伦王后阿丝塔尔苔邂逅,二人坐在凝烟的绿草地上互诉别后相思之苦.彼时,阿丝塔尔苔虽未被其夫君,巴比伦王摩亚布达赫毒死,但流落阿拉伯时遭大盗阿尔波加德绑架贩卖,沦为奥古尔王爷的女奴.奥古尔王爷患病,依医嘱需食用玫瑰露烹饮的珍稀鳍蜥为解药,命众女奴去寻,获者当选为王妃.阿丝塔尔苔无意以获取鳍蜥摆脱奴隶地位,而是戴着面纱在溪流旁的沙土上边叹息,边描画“查狄格”的名字.一对情侣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成眷属,查狄格当上了巴比伦国王.
在《查狄格》里,天使热斯哈德化形为隐士,向主人公展示了一部神秘的《司命谱》,但这绝非《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庄周从老子处承继的,大火里都没被烧毁的《道德经》.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质异向的文化差异.显然,伏尔泰羡慕庄子的“逍遥游”,但依然抱定西方人的入世观,难以像中国道家那般彻底出世.此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里的变数与恒定基因,热心人似不可忽略.
综观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史,人们可见像伏尔泰一类的启蒙哲学家早于18世纪上半叶就在中华文苑采撷里含英咀华,表明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不愧为丰富人类精神的灵泉.可惜,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上显得十分乏力,尤其缺少踏实的有心人,以至于文学翻译领域里出现了严重的“逆差”,怎不让人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