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0:46:10
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翻译.
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翻译.
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翻译.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1)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鉴赏】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③春色来天地,玉垒④浮云变古今.
北极⑤朝廷终不改⑥,西山寇盗⑦莫相侵.
可怜后主⑧还祠庙⑨,日暮聊为⑩《梁甫吟》⑾.
诗词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韵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直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
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译文】
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 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山水交汇处.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注释
1. 之:到,往.浙东:宋代置浙江东路,管辖绍兴以及婺、温、台、明、处、衢六州,即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地区.
2. "水是"句: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3. "山是"句:《西京杂记》载 卓文 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4. 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着重写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作者简介
王观(公元1035-1100年) ,字通叟,出生在如皋集贤里(今冒家巷)一个书香门弟.他少负盛名,邻里称奇.公元1051年,与堂弟王觌到京师求学于胡瑗门下.公元1057年,他进士及第,初任单州团练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公元1073年,他因进《扬州赋》,受到神宗帝的赏识,赐“绯衣银章”,跻身于文武百官之列;接着提拔他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狱.后因《清平乐》一词,家王观委婉劝喻神宗帝不要沉湎于歌舞,见罪于帝母宣仁太后,被贬为江都知县.从此自号“逐客”,游历名山大川,笔耕不辍,逝于任所.著作有《诗文集》50卷,《天鬻子》、《冠柳集》、《维扬芍药谱》各1卷.
王观在宋代坛的璀璨群星中,是引人注目的一颗,与高邮秦观齐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全文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前人吟咏别绪离愁的诗文多矣,大多离不开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观则独辟蹊径,以拟人手法,将惜春伤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词林之上乘.
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
【羁(jī)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捆)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文章赏析: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个问题难倒我了,抱歉我没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