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蚊子,蝗虫等昆虫冬天去了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1:19:43
蜘蛛,蚊子,蝗虫等昆虫冬天去了哪里
蜘蛛,蚊子,蝗虫等昆虫冬天去了哪里
蜘蛛,蚊子,蝗虫等昆虫冬天去了哪里
不同类昆虫的过冬方式是不一样的,以幼虫过冬的占43%;以蛹过冬的占29%;以成虫过冬的占17%;以卵过冬的占11%.
过冬前的准备
人们在冬季到来之前就准备好了御寒的衣物,家禽也要换上厚厚的羽毛,田鼠要贮备过冬的食物,小小的昆虫也不例外,冬季到来之前,它们也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昆虫过冬前的准备工作,是在秋末气候开始变冷、大气温度平均下降到8℃~10℃之间开始的,而整
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的.
首先,是积累营养物质.昆虫在将要进入过冬之前就忙于大量取食,使身体内的脂肪含量逐渐增多,到了停止取食时,身体内的脂肪含量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身体的其他组织内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贮存.这些物质的积累可补偿过冬阶段新陈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
其次,是降低体内的水分.正常生活条件下,昆虫体内的含水量很高,一般约为体重的70%~80%,也就是说昆虫整个身体重量的大部分都是水.昆虫体内的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游离水,另一种叫结合水.游离水是昆虫从食物中和大气中直接取得的,这种水一般都还没有直接参加身体内部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过程.游离水和一般的水相同,比较容易结冰.游离水多了,当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昆虫身体就容易冻结而导致死亡.结合水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但在昆虫体内参予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而水分本身的物理性质已经改变,因而结合水在摄氏零下十几度至零下三十几度还不结冰,这就提高了昆虫的抗寒能力.
昆虫体内的游离水是在什么时间、是怎样排出的呢?一般地说昆虫体内游离水的排出是分两个时期进行的.
第一期排水是在昆虫停止取食刚要转入过冬状态以前,就从消化道里排出所有食物残渣,随之部分游离水被排出体外,另外由于昆虫停止取食,不再从外界引进水分,但此时昆虫体内的代谢作用还很旺盛,也就借助呼吸时的蒸发作用又排出一部分水分;再者由于气候、光照等外界环境的改变,也促使昆虫体内进行着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部分游离水变转变成了结合水.以上这些过程失去水分的总量一般占总失水量的20%~25%.
第二个失水时期发生在温度下降到8℃~9℃时.这时,昆虫一般都进入过冬的隐蔽场所,但由于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过冬状态,还要进行短时间的所谓的过冬锻炼.在这段时间内,又失去了1%~4%的水分.
昆虫在过冬前的准备过程中,除了贮存营养物质和降低体内游离水的含量外,还有一次改变趋性的过程.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跟随气温的变化而改变着,因此,天热了就向阴凉的地方躲,天冷就要向较暖和的地方跑.这种向暖和地方去的现象,叫作趋温性.
趋温性是昆虫度过严冬的一种重要本能.例如专门取食蚜虫的异色瓢虫,天气变冷时,它们就争先恐后地飞到避同的墙缝、草堆以及仓库等较暖和的地方度过冬天.在土壤中生活并度过冬天的金电子幼虫(蛴螬)和叩头虫的幼虫(金针虫),天气变冷时,它们便向着土壤深处钻,这是因为10厘米以下深处的土壤温度要比大气温度高7℃以上,20厘米的深处要高10℃多.当土壤深度到达60~90厘米时,温度昼夜不变;深度达到12米时,一年四季中的温度,保持着不冷不热的状态.虽然大部分昆虫不会钻到那么深,但钻入到10~15厘米深下还是较为常见的.如果大气温度低于-10℃或更低时,昆虫过冬处的土温却只有0℃或稍低点,由于土壤温度较高,当然就不容易被冻死了.
也有些种类的昆虫要钻到树皮下、树干内,或田野、林间的枯枝落叶堆中过冬,这也是一种趋温性的表现.一般说树皮或较深树皮缝中的温度,要比大气温度高2℃~5℃;在树干2厘米深的地方,温度比外面高出5℃~6℃.即使在同一棵大树皮或缝中潜伏过冬的昆虫,向阳的一面也明显地比向阴的一面多得多,因为向阳一面的日平均温要比向阴的一面高7℃~8℃.
人们也许会想到,如果冬季连降大雪,把在大地上过冬的昆虫深埋了起来,它们都该被冻死了吧.其实厚厚的“雪被”盖满大地,保护了地面热气蒸发,反而使表土及较深土层免受寒风的侵袭及低温冰冻.据测量记载,在雪的覆盖下,一般土表温度可保持0℃或稍低一些.如果雪深达4~5厘米,对土壤保温起着重要作用,这就为在土表或土壤中过冬的昆虫,提供了一床既轻松又暖和的“鸭绒被”.
趋湿性也是昆虫一种谋求生存的本能.昆虫在过冬前虽然脱去了体内大部分冰点低的游离水,但在荒漠干旱地区,处于过冬期间的昆虫体躯及其周围环境中的水分,蒸发量要比回收量高得多,这对保持昆虫的生理活性极为不利,特别对过冬后的苏醒影响更大.因此,有些种昆虫(特别是在地表过冬的成虫),它们过冬前常选择在有枯枝、落叶、垃圾等比较潮湿的物体下过冬就是这个原故.
以卵的方式过冬
常见的种类大部分属于直翅目中的蝗虫、螽斯、蟋蟀;同翅目中的蚜虫、粉虱、飞虱、斑衣腊蝉;半翅目中的盲蝽象等.鳞翅目中蛾类,鞘翅目中的叶甲,也有以卵过冬的,但为数很少.
每年秋末,各种蝗虫进入老熟期准备产卵越冬.产卵时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场所,用腹部末端坚硬的产卵器接触地面,腹部下弯,后腿支起,从生殖器官中排出液体,湿润土壤,同时生殖器用劲往下钻动,大约经过1小时后,就能挖出一个3厘米多深的洞来,这时把卵粒依次产下来,蝗虫在产卵时,还随卵粒排出些泡沫状的胶液,把所有的卵粒包严,最后形成一个与洞深相仿,不怕水浸霜冻的保险胶袋.卵产完后,还要作一番细致的安排:用后足刨土,把洞口填平,再用前足踏实.这样,胶袋里的100多个小生命就在这“育婴室”般的暖房中度过寒冷的冬天.
雌性蝈蝈的产卵管像马刀;蟋蟀的产卵管像倒拖着的长矛.它们的产卵器官虽有不同,但都是用这些“利器”把地面钻出个洞来,再把卵粒竖立着产下来.因为一个小洞只有能容纳一粒卵的体积,所以它们产完一粒卵后要再钻洞再产.这样,它们的卵粒在土壤里是分散开的,细密的土壤便构成了天然卵袋.
蚜虫在越冬前,把大量具有坚硬卵壁的卵产在寄主的根茎上、枝杈间的向阳面及缝隙处,即使严冬也不会把它们卵全部冻死.蚜虫就是凭借着这样惊人的繁殖能力和复杂多变的生殖方式越过严冬.
同是同翅目中的蝉和大青叶蝉,也都是把卵产在树木枝条上过冬的.两者在产卵时的不同点是:蝉有一根长矛头状的锥形产卵管,在产卵时能划破树皮并把卵粒输送到木质部中,而大青叶蝉的产卵器却像一把锯子,在产卵时能将树皮锯开一条月牙形的小缝,把卵成排的产在树皮内.
半翅目中的盲蝽象是把卵巧妙地产在植物组织内,借助植物的皮和茎的保护使卵粒过冬.它们的产卵方法都是在选择好产卵的寄主和部位后,先用刺吸式的口器在适当部位刺出洞来,然后才把产卵管举起,插入洞中,产下一粒卵后将产卵管拔出,再重复着前面的动作,产下第二粒、第三粒……有时在同一块植物茎皮中可连续产下几十粒卵.盲蝽象把卵产在植物组织里,它们是怎样使卵接触空气且保持活力呢?明年孵化出来的后代又是怎样从卵壳中钻出来呢?原来,成虫产卵时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在卵的向外一端,留下了一个像是天窗样的盖子,来年幼小的虫子从卵里孵化后,只要用头顶开那扇特制的天窗便钻了出来.昆虫这些天然本领,就是精工巧匠也能以设想的.
鳞翅目上的蛾子,没有特殊的产卵器官,产卵器只是腹部末端的几节的拉长,困此,只能把过冬卵明摆浮搁,成堆或成块地产在树木枝干或其他物体上.为了能使卵块过冬,它们在产越冬卵时,除了增加卵壳的厚度外,还能把腹部末端的绒毛脱下来,粘贴在卵块外,好像给卵盖上一层厚厚的毛毯,这样不但可阻止卵粒将来孵化时所需湿度的散失,也可保护卵安全过冬.
以幼虫方式过冬
能度过冬天的幼虫,多数都已接近老熟.这是因为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体壁幼嫩,抗拒寒冬的能力极差;二龄后的幼虫,正处在快速取食和发育旺盛的阶段,体腔内所含水分较多,又没有储备足够的为过冬所需的脂肪,因此一、二龄的幼虫对度过冬天还很不适应.
以幼虫期过冬的昆虫,除幼虫在身体生理上具备了过冬条件外,选择不同的过冬场所、编织各种形状的防护外罩也是必不可缺少的行为.
多种属于鳞翅目中螟蛾科的昆虫,如玉米螟、高梁条螟、粟灰螟以及多种为害水稻的钻心虫都以老熟幼虫钻蛀到稻秆深处或根茎中过冬.这些昆虫常常在越冬前尽量延长“隧道”的深度,并用啃下来的碎屑将隧道周围填满,又在隧道进口处吐丝结上一层薄网,这样不但能保持温度,也提供了越冬的安全感.
大豆天蛾以幼虫度过寒冬,当冬季来临,老熟的幼虫便靠坚硬的头壳和身体的蠕动,钻到寄主附近的土里,利用身体上下左右摇摆、挤压,做成一个坚固的土房子.房子做好后,还要从嘴里吐出粘液,用来涂刷室壁,使土室更为牢固和光滑.冬季它们在土室里进入休眠状态,醒来时已是春暖花开了.
为害梨树、海棠的星毛虫,因为它们最喜欢取食这些树的嫩梢.如果以老熟幼虫过冬,来年春天再化蛹,变作成虫产卵,就要错过春天取食新芽的根机.因此,它们便以刚脱过一次皮的二龄幼虫过冬,并且在不远离寄主的地方选择树干向阳一面的裂缝,或选择砍伐枝杈时遗留下的伤疤的伤疤处以及其他害虫钻蛀过的旧洞作为它们过冬的理想场所.地点选好后,还要拉下身上的长毛混合吐出来的丝,织成毛毯裹住身体抵御严寒.
刺蛾幼虫性情凶狠,如果你不小心碰它一下,就会被它狠狠地报复一回,使你的皮肤痛痒好几天.人们给它起了个名符其实的外号——“洋辣子”.“洋辣子”不光性情不善,还是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呢.当它吃饱长足开始蛰伏时,便爬到枝杈处,用吐出来的丝和从口中吐出来的粘液再缠绕身上的毛,做成一个鸟蛋形外布一层不同颜色花斑的硬茧,这既成为伪装,可避免鸟兽伤害,又成为过冬的安乐窝.
蓑蛾又叫避债蛾,从小就胆小怕事.自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就会用啃碎的叶片、排出的粪便及吐出来的细丝织造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很像件蓑衣样的袋子,它终生躲在里面生活,只有吃东西时才把头和胸足伸出来.这样,它们过冬时就不再要作任何准备了,只要爬到墙壁或树干,找个避风的地方,再把身体缩入,吐丝将袋口扎紧并与墙壁或枝干粘连牢固,这样就可以安然过冬了.
木蠹蛾幼虫和天牛幼虫,它们整个幼虫期就生活在树干内,在树干中取食并构筑隧道,过冬时无需再精心遮盖,只要用粪便把洞口堵严,就万无一失了.
以蛹过冬的昆虫
以蛹过冬的昆虫数量种类不多,这是因为虽然蛹态的表皮比较坚硬,可遮风御寒,但毕竟是一生较长时间过着静止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缺乏躲避鸟兽、寄生性昆虫等天敌的能力.
多种蝴蝶是以蛹期度过冬天.蝴蝶一年中的最后一代幼虫,在进入冬眠前便向着篱笆、墙壁和多种作物的稻秆上爬去选择僻静、向阳、遮风环境,先吐出些丝来将尾部与所栖居的物体粘住.有些种类,还吐出多条细丝绕结在一起,从腰间盘绕一圈,像是一条腰带将身体固定住,然后靠身体的蠕动及脱皮激素的作用下,脱去旧衣,变成个失去运行能力的活像泥菩萨样子的蛹.这时如有天然敌害侵犯,唯一的示威表现就是将身体抖动几下.
蛾类的蛹大部分是在地下的土茧中过冬.因为土壤成了经们冬眠温床,只要不受到冬耕翻地的破坏、禽畜的刨食,就可安全过冬.
以成虫过冬的昆虫
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能取食,或有坚硬的体壁.只要它们把肚子吃饱,储备下足够供冬季消耗的养料,并选择好越冬场所,就能熬过漫长的冬季.
双翅目中的蚊、蝇,大部分是以成虫过冬.每年气温逐渐下降,冬季将要来临时,它们就钻到石洞、菜窖、空房、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度过冬天.
回家过年了。
(PS:它们躲起来过冬了,大部分会死掉,少部分来年繁殖)
蜘蛛多以成蛛在隐蔽环境里越冬;蚊子有的种类以成蚊在室内等温暖的隐蔽处越冬,有的以卵在水中越冬;蝗虫多以卵在土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