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1 07:30:55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
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BA=∠ABO,∠MCA=∠ACO,连接AM交BC于N,在①∠BAN=∠CAO,②∠CAN=∠ANC这两个灯始终只有一个永远成立,请你判断那一个永远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第一个图是第一题的,第二个图是第二题的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1 证明:∵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P是正方形
∴AB=AD ∠DAB= ∠ EAB=90° AE=AP
∴Rt△ADP≌Rt△ABE
∴∠ADP= ∠ EBA
∵∠ADP+∠APD=90° ∠APD=∠BPH
∴∠ EBA+∠BPH=90°
∴DH⊥BE 2轨迹
一、复习要点
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求轨迹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比较零散.本节我们将系统地研究求轨迹的基本方法,使同学们能根据曲线上点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出轨迹方程.
 1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基本方法——直译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动点转移法、参数法.其重点是直译法、动点转移法和参数法;难点是坐标系的选择、参数法中参数的选择及轨迹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 2轨迹问题是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1999年以此作为压轴题.
 3在本节复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如下求轨迹方程的五种基本方法:(1)直译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动点的坐标x、y(或ρ、θ)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的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2)定义法当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特殊曲线的定义时,则可根据这种曲线的定义建立方程.
(3)待定系数法当已知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圆锥曲线,则可先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再根据动点满足的条件,确定待定系数,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4)动点转移法即就是当动点P(x,y)或P(ρ,θ)随着另一动点Q(x1,y1)或Q(ρ1,θ1)的运动而运动,而动点Q在某已知曲线上,若Q点的坐标可用点P的坐标表示,则可代入动点Q所在已知曲线的方程中,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求对称曲线方程也常用此法.
(5)参数法当动点P的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不易建立时,可适当地选取中间变量t,并用t表示动点的坐标x、y,从而得动点轨迹的参数方程
x=f(t),
y=g(t),
消去参数t,便可得动点P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应注意方程的等价性,即由t的范围确定出x、y的范围.
二、例题讲解
例1 椭圆的方程为(x2/a2)+(y2/b2)=1,A1、A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P是椭圆上任一点,引A1Q⊥A1P,A2Q⊥A2P.
设A1Q与A2Q相交于点Q,求Q点的轨迹方程.
讲因Q点随P点的运动而运动,而P点在已知椭圆上,故可用动点转移法求解.
思路1.设Q(x,y)、P(x1,y1),如图8-4,A1的坐标为(-a,0),A2的坐标为(a,0).
图8-4
∵点P(x1,y1)在椭圆(x2/a2)+(y2/b2)=1上,
∴ (x12/a2)+(y12/b2)=1. ①
欲求Q点的轨迹方程,只须将点P的坐标用点Q的坐标表示.为此,
须寻求x1、y1与x、y之间的关系.
∵A1Q的方程为y=-(x1+a)/y1(x+a), ②
A2Q的方程为y=-(x1-a)/y1(x-a), ③
即y1y=-x1x-ax-ax1-a2, ④
y1y=-x1x+ax+ax1-a2, ⑤
联立④⑤,解得 x1=-x. ⑥
由①得x12=a2(1-(y12/b2)). ⑦
将④⑤代入A1Q的方程,得
y=(x12-a2)/y1=(-(a2/b2)y12)/y1=-(a2/b2)y1.
∴ y1=-(b2/a2)y. ⑧
将⑥⑧代入①,并整理,得
(x2/a2)+(b2y2)/a4=1.
这就是Q点的轨迹方程.
以上是将两个参数x1、y1逐一消去,实际上还可整体消参.②×③,得
y2=((x12-a2)/y12)(x2-a2).
把y12=(b2/a2)(a2-x12)代入便可将参数一次消去.
思路2.因动点Q的位置由动点P的位置确定,而动点P的位置与其对应的离心角有关,故可选点P的离心角θ为参数,建立点θ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设点P的坐标为(Acosθ,Bsinθ),点Q的坐标为(x,y),则
直线A1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①
直线A2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②
①×②,消去θ,得
y2=(a2(cos2θ-1)/(b2sin2θ)(x2-a2)
=-(a2/b2)(x2-a2),
即(x2/a2)+(b2y2)/a4=1.
这就是所求Q点的轨迹方程.
思路2用参数法求Q点的轨迹方程,
在消参数时,整体处理,化繁为简,请同学们注意这种整体消参的思想.
例2 如图8-5,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
图8-5
讲思路1动点C的运动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随点B在l上的运动而运动,二是要满足∠AOC=∠COB.条件较多,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建立,故可考虑选取中间变量即参数,将符合每一条件的方程列出,再联立各方程,消去参数得点C轨迹的普通方程.
设点B的坐标为(-1,t)(t∈R),则直线OA、OB的方程分别为y=0和y=-tx.设点C(x,y),则有0≤x<a,由OC平分∠AOB,得|y|=(|y+tx|/ ). ①
又点C在直线AB上,
∴y=-(t/1+a)(x-a). ②
∵x-a≠0,∴t=-((1+a)/x-a)y. ③将③代入①,得
y2〔1+((1+a)2y2/(x-a)2)〕=〔y-((1+a)xy/x-a)〕2.
整理,得
y2〔(1-a)x2-2ax+(1+a)y2〕=0.
若y≠0,则(1-a)x2-2ax+(1+a)y2=0(0<x<a);
若y=0,则b=0,∠AOB=π,点C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
综上,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1-a)x2-2ax+(1+a)y2=0(0≤x<a). ④
(i)当a=1时,轨迹方程为y2=x(0≤x<1),此时方程表示抛物线弧段;
(ii)当a≠1时,轨迹方程化为((x-(a/1-a))2/((a/1-a))2)+(y2/(a2/1-a2))=1(0≤x<a),
∴当0<a<1时,方程表示椭圆弧段;
当a>1时,方程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
思路2若设l与x轴的交点为D,过点C作CE⊥x轴,垂足为E,则可由∠AOC与∠BOD的关系2∠AOC=π-∠BOD,用直接法即求得动点轨迹的方程.请同学们自己试做.
本例思路1中所得方程①、②即为点C轨迹的参数方程,这种参数方程称为“隐参数方程”,联立消参便可得普通方程.对方程④表示的曲线应注意分类讨论.
例3已知两定点A、B,且|AB|=2a(a∈R+).
(1)若动点M与A、B构成直角三角形,求直角顶点M的轨迹方程;
(2)若动点M满足条件∠MBA=2∠MAB,求点M的轨迹方程.
讲题设条件中没有给出坐标系,故应先考虑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再用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用直译法求解.
因A、B为两个定点,故取AB所在的直线为x轴,注意到对称性,取AB的中点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8-6所示.于是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a,0).
图8-6
(1)设点M的坐标为(x,y),则动点M属于集合P={M|AM⊥MB,且M不在直线AB上}.
由AM⊥MB,得|AM|2+|MB|2=|AB|2,即
=(2a)2,且y≠0. ①
化简,得x2+y2=a2(y≠0). ②
或者由AM⊥MB kMA•kMB=-1,得
y/(x+a)•y/(x-a)=-1, ③
化简,得x2+y2=a2(x≠±a). ④
(2)设∠MAB=α,∠MBA=β,则点M属于集合P={M|β=2α}. ⑤
考虑到tgβ的存在性,以下需分Ⅰ、Ⅱ两种情况讨论.
Ⅰ.∵当β≠(π/2)时,有tgβ=tg2α. ⑥
而0≤α+β<π,β=2α,∴ 0≤α<(π/3).
又由α<β知x>-a. ⑦
根据点M与x轴的相对位置,以下又可分为(i)、(ii)两种情形:
(i)当y≥0时,tgα=kMA=y/(x+a)(x≠-a),
tgβ=-tg(π-∠xBM)=-kMB=y/(a-x)(x≠a).
由tgβ=tg2α,得y/(a-x)=(2•(y/(x+a)/1-((y/x+a))2), ⑧
整理得y(3x2-y2+2ax-a2)=0. ⑨
(ii)当y<0时,同理可得上式.
Ⅱ.又x=a时,tgβ不存在,但β=(π/2),依题意只要α=(π/4),M仍为所求轨迹上的点.
∵ 1=tg(π/4)=tgα=±y/(x+a)=±(y/2a),
∴ y=±2a,
∴点(a,±2a)在所求的轨迹上.
容易验证点(a,2a)与(a,-2a)的坐标都满足方程⑨,故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
y=0(-a<x<a)或3x2-y2+2ax-a2=0(x>-a).
从本题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到,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时,其步骤中的第(5)步可以省略不写,但要下结论“最简方程就是所求曲线(轨迹)方程”,仍需验证曲线的方程定义中的两条,以保证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如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的①和②是同解变形,所得到的最简方程就是所求轨迹的方程.而从⑧到⑨中,若约去y,则将会丢掉线段AB(不含端点),则轨迹就不完备.又如从方程③到④不是同解变形,这时需对x的范围加以限制,即x≠±a,去掉增解,以保证轨迹的纯粹性.又如从⑤到⑥,当β=(π/2)时,不能得到⑥,故应对β=(π/2)加以验证,经检验当β=(π/2)时所对应的点A(a,±2a)在所求的轨迹上已包含在方程⑨中.解题中不可忽视题目隐含的条件,如本例(1)中的M与A、B构成三角形,M不在AB上,须加限制条件y≠0,又如(2)中的限制条件⑦.否则将会破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三、专题训练
1一动圆与两圆x2+y2=1,x2+y2-8x+12=0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是( ).
A.抛物线
B.双曲线
C.双曲线的一支
D.椭圆
2若 -|x-y+3|=0,则点M的轨迹是( ).
A.圆
B.椭圆
C.抛物线
D.双曲线
3设A1、A2是椭圆(x2/9)+(y2/4)=1长轴的两个端点,P1、P2是垂直于A1A2的弦的端点,则直线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为( ).
A.(x2/9)+(y2/4)=1
 B.(y2/9)+(x2/4)=1
C.(x2/9)-(y2/4)=1
D.(y2/9)-(x2/4)=1
4过P(1,2)任作一直线l交x轴于A,过Q(2,-3)作l的垂线交y轴于B,点C分线段AB为定比2,则点C的轨迹为( ).
图8-7
A.6x+3y+4=0
B.6x+3y-4=0
C.6x-3y+4=0
D.6x-3y-4=0
5倾斜角为(π/4)的直线交椭圆(x2/4)+y2=1于A、B两点,则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6设P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x2/16)-(y2/9)=1上的动点,则△F1F2P的重心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7△ABC中,若B(-(a/2),0),C((a/2),0),且sinC-sinB=(1/2)sinA,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8求经过定点A(1,2),以y轴为准线,离心率为(1/2)的椭圆左顶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9过点A(0,a)的动直线和圆(x-2)2+y2=1相交于B(x1,y1)和C(x2,y2)两点,且x1<x2,点P在线段BC上,满足(|PB|/|PC|)=(|AB|/|AC|),求点P的轨迹方程.
10.已知定直线l1:y=kx,l2:y=-kx(k为非零常数),定点A(1,0),P是位于∠MON内部的动点(图8-8),过A作l1、l2的两条平行线与射线OP分别交于Q、R点,且有关系:|OP|2=|OR|•|OQ|.

1 证明:∵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P是正方形
∴AB=AD ∠DAB= ∠ EAB=90° AE=AP
∴Rt△ADP≌Rt△ABE
∴∠ADP= ∠ EBA
∵∠ADP+∠APD=90° ∠APD=∠BPH
∴∠ EBA+∠BPH=90°
∴DH⊥BE 2?轨迹
一、复习要点
?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同学们...

全部展开

1 证明:∵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P是正方形
∴AB=AD ∠DAB= ∠ EAB=90° AE=AP
∴Rt△ADP≌Rt△ABE
∴∠ADP= ∠ EBA
∵∠ADP+∠APD=90° ∠APD=∠BPH
∴∠ EBA+∠BPH=90°
∴DH⊥BE 2?轨迹
一、复习要点
?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求轨迹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比较零散.本节我们将系统地研究求轨迹的基本方法,使同学们能根据曲线上点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出轨迹方程.
? 1?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基本方法——直译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动点转移法、参数法.其重点是直译法、动点转移法和参数法;难点是坐标系的选择、参数法中参数的选择及轨迹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 2?轨迹问题是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1999年以此作为压轴题.
? 3?在本节复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如下求轨迹方程的五种基本方法:(1)直译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动点的坐标x、y(或ρ、θ)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的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2)定义法?当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特殊曲线的定义时,则可根据这种曲线的定义建立方程.
(3)待定系数法?当已知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圆锥曲线,则可先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再根据动点满足的条件,确定待定系数,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4)动点转移法?即就是当动点P(x,y)或?P(ρ,θ)?随着另一动点Q(x1,y1)或Q(ρ?1,θ?1)的运动而运动,而动点Q在某已知曲线上,若Q点的坐标可用点P的坐标表示,则可代入动点Q所在已知曲线的方程中,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求对称曲线方程也常用此法.
(5)参数法?当动点P的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不易建立时,可适当地选取中间变量t,并用t表示动点的坐标x、y,从而得动点轨迹的参数方程
x=f(t),
y=g(t),
消去参数t,便可得动点P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应注意方程的等价性,即由t的范围确定出x、y的范围.
二、例题讲解
例1 椭圆的方程为(x2/a2)+(y2/b2)=1,A1、A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P是椭圆上任一点,引A1Q⊥A1P,A2Q⊥A2P.
设A1Q与A2Q相交于点Q,求Q点的轨迹方程.
讲因Q点随P点的运动而运动,而P点在已知椭圆上,故可用动点转移法求解.
思路1.设Q(x,y)、P(x1,y1),如图8-4,A1的坐标为(-a,0),A2的坐标为?(a,0).
图8-4
∵点P(x1,y1)在椭圆(x2/a2)+(y2/b2)=1上,
∴ (x12/a2)+(y12/b2)=1. ①
欲求Q点的轨迹方程,只须将点P的坐标用点Q的坐标表示.为此,
须寻求x1、y1与x、y之间的关系.
∵A1Q的方程为y=-(x1+a)/y1(x+a), ②
A2Q的方程为y=-(x1-a)/y1(x-a), ③?
即?y1y=-x1x-ax-ax1-a2, ④
y1y=-x1x+ax+ax1-a2, ⑤
联立④⑤,解得 x1=-x. ⑥
由①得x12=a2(1-(y12/b2)). ⑦
将④⑤代入A1Q的方程,得
y=(x12-a2)/y1=(-(a2/b2)y12)/y1=-(a2/b2)y1.
∴ y1=-(b2/a2)y. ⑧
将⑥⑧代入①,并整理,得
(x2/a2)+(b2y2)/a4=1.?
这就是Q点的轨迹方程.
以上是将两个参数x1、y1逐一消去,实际上还可整体消参.②×③,得
y2=((x12-a2)/y12)(x2-a2).
把y12=(b2/a2)(a2-x12)代入便可将参数一次消去.
思路2.因动点Q的位置由动点P的位置确定,而动点P的位置与其对应的离心角有关,故可选点P的离心角θ为参数,建立点θ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设点P的坐标为(Acosθ,Bsinθ),点Q的坐标为(x,y),则
直线A1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①
直线A2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②
①×②,消去θ,得
y2=(a2(cos2θ-1)/(b2sin2θ)(x2-a2)
?=-(a2/b2)(x2-a2),
即?(x2/a2)+(b2y2)/a4=1.
这就是所求Q点的轨迹方程.
思路2用参数法求Q点的轨迹方程,
在消参数时,整体处理,化繁为简,请同学们注意这种整体消参的思想.
例2 如图8-5,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
图8-5
讲思路1?动点C的运动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随点B在l上的运动而运动,二是要满足∠AOC=∠COB.条件较多,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建立,故可考虑选取中间变量即参数,将符合每一条件的方程列出,再联立各方程,消去参数得点C轨迹的普通方程.?
设点B的坐标为(-1,t)?(t∈R),则直线OA、OB的方程分别为y=0和y=-tx.设点C(x,y),则有0≤x<a,由OC平分∠AOB,得|y|=(|y+tx|/ ). ①?
又点C在直线AB上,?
∴y=-(t/1+a)(x-a). ②?
∵x-a≠0,∴t=-((1+a)/x-a)y. ③?将③代入①,得?
y2〔1+((1+a)2y2/(x-a)2)〕=〔y-((1+a)xy/x-a)〕2.?
整理,得?
y2〔(1-a)x2-2ax+(1+a)y2〕=0.?
若y≠0,则(1-a)x2-2ax+(1+a)y2=0(0<x<a);?
若y=0,则b=0,∠AOB=π,点C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
综上,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1-a)x2-2ax+(1+a)y2=0(0≤x<a). ④?
(i)当a=1时,轨迹方程为y2=x(0≤x<1),此时方程表示抛物线弧段;?
(ii)当a≠1时,轨迹方程化为((x-(a/1-a))2/((a/1-a))2)+(y2/(a2/1-a2))=1(0≤x<a),
∴当0<a<1时,方程表示椭圆弧段;
当a>1时,方程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
思路2?若设l与x轴的交点为D,过点C作CE⊥x轴,垂足为E,则可由∠AOC与∠BOD的关系2∠AOC=π-∠BOD,用直接法即求得动点轨迹的方程.请同学们自己试做.?
本例思路1中所得方程①、②即为点C轨迹的参数方程,这种参数方程称为“隐参数方程”,联立消参便可得普通方程.对方程④表示的曲线应注意分类讨论.
例3?已知两定点A、B,且|AB|=2a?(a∈R+).
(1)若动点M与A、B构成直角三角形,求直角顶点M的轨迹方程;
(2)若动点M满足条件∠MBA=2∠MAB,求点M的轨迹方程.
讲题设条件中没有给出坐标系,故应先考虑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再用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用直译法求解.
因A、B为两个定点,故取AB所在的直线为x轴,注意到对称性,取AB的中点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8-6所示.于是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a,0).
图8-6
(1)设点M的坐标为(x,y),则动点M属于集合P={M|AM⊥MB,且M不在直线AB上}.
由AM⊥MB,得|AM|2+|MB|2=|AB|2,即

=(2a)2,且y≠0. ①
化简,得x2+y2=a2(y≠0). ②
或者由AM⊥MB kMA•kMB=-1,得
y/(x+a)•y/(x-a)=-1, ③
化简,得x2+y2=a2(x≠±a). ④
(2)设∠MAB=α,∠MBA=β,则点M属于集合P={M|β=2α}. ⑤
考虑到?tgβ的存在性,以下需分Ⅰ、Ⅱ两种情况讨论.
Ⅰ.∵当β≠(π/2)时,有?tgβ=tg2α. ⑥
而0≤α+β<π?,β=2α?,∴ 0≤α<(π/3).
又由α<β知?x>-a. ⑦
根据点M与x轴的相对位置,以下又可分为(i)、(ii)两种情形:
(i)当y≥0时,tgα=kMA=y/(x+a)?(x≠-a),?
?tgβ=-tg(π-∠xBM)=-kMB=y/(a-x)?(x≠a).?
?由tgβ=tg2α,得y/(a-x)=(2•(y/(x+a)/1-((y/x+a))2), ⑧
整理得y(3x2-y2+2ax-a2)=0. ⑨
(ii)当y<0时,同理可得上式.
Ⅱ.又x=a时,tgβ不存在,但β=(π/2),依题意只要α=(π/4),M仍为所求轨迹上的点.
∵ 1=tg?(π/4)=tgα=±y/(x+a)=±(y/2a),
∴ y=±2a,
∴点(a,±2a)在所求的轨迹上.
容易验证点(a,2a)与(a,-2a)的坐标都满足方程⑨,故所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
y=0(-a<x<a)或3x2-y2+2ax-a2=0(x>-a).
从本题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到,用直译法求曲线(轨迹)方程时,其步骤中的第(5)步可以省略不写,但要下结论“最简方程就是所求曲线(轨迹)方程”,仍需验证曲线的方程定义中的两条,以保证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如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的①和②是同解变形,所得到的最简方程就是所求轨迹的方程.而从⑧到⑨中,若约去y,则将会丢掉线段AB(不含端点),则轨迹就不完备.又如从方程③到④不是同解变形,这时需对x的范围加以限制,即x≠±a,去掉增解,以保证轨迹的纯粹性.又如从⑤到⑥,当β=(π/2)时,不能得到⑥,故应对β=(π/2)加以验证,经检验当β=(π/2)时所对应的点A(a,±2a)在所求的轨迹上已包含在方程⑨中.解题中不可忽视题目隐含的条件,如本例(1)中的M与A、B构成三角形,M不在AB上,须加限制条件y≠0,又如(2)中的限制条件⑦.否则将会破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三、专题训练
1?一动圆与两圆x2+y2=1,x2+y2-8x+12=0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是( ).
A.抛物线
??B.双曲线
C.双曲线的一支
??D.椭圆
2?若 -|x-y+3|=0,则点M的轨迹是( ).
A.圆
??B.椭圆
??C.抛物线
??D.双曲线
3?设A1、A2是椭圆(x2/9)+(y2/4)=1长轴的两个端点,P1、P2是垂直于A1A2的弦的端点,则直线A1P1与A2P2交点的轨迹方程为( ).
?A.(x2/9)+(y2/4)=1
? B.(y2/9)+(x2/4)=1
C.(x2/9)-(y2/4)=1
??D.(y2/9)-(x2/4)=1
?4?过P(1,2)任作一直线l交x轴于A,过Q(2,-3)作l的垂线交y轴于B,点C分线段AB为定比2,则点C的轨迹为( ).
图8-7
?A.6x+3y+4=0
?B.6x+3y-4=0
?C.6x-3y+4=0
?D.6x-3y-4=0
5?倾斜角为(π/4)的直线交椭圆(x2/4)+y2=1于A、B两点,则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6?设P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x2/16)-(y2/9)=1上的动点,则△F1F2P的重心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7?△ABC中,若B(-(a/2),0),C((a/2),0),且sinC-sinB=(1/2)sinA,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8?求经过定点A(1,2),以y轴为准线,离心率为(1/2)的椭圆左顶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9?过点A(0,a)的动直线和圆(x-2)2+y2=1相交于B(x1,y1)和C(x2,y2)两点,且x1<x2,点P在线段BC上,满足(|PB|/|PC|)=(|AB|/|AC|),求点P的轨迹方程.
10.已知定直线l1:y=kx,l2:y=-kx(k为非零常数),定点A(1,0),P是位于∠MON内部的动点(图8-8),过A作l1、l2的两条平行线与射线OP分别交于Q、R点,且有关系:|OP|2=|OR|•|OQ|.
图8-8
(1)求动点P的轨迹;
(2)是否有这样的点P存在,它在(1)的轨迹上,且使△AQR的面积等于(1/4)|k|?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文来自: 课件下载论坛(http://www.kejianxiazai.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kejianxiazai.com/6232a1a1.html

收起

初一较有难度的几何证明题多一些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00分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求27道初一上学期几何题和27道代数题(几何题要有图)希望详细一点的.有答案的,不用太复杂.中等难度就行,谢谢. 初一下册几何证明题 有图 各60道初一几何说理题,最好有图. 求初一上学期数学10道应用题,10道几何题,难度要大,有答案最好,网上其他的都太简单了,好的可 2道初一几何题,颇有难度.有图1.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ABP=30°.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有没有一些有难度的初一下册数学题,是几何和三角形方面的? 初一下几何证明题,难度适中,有些急!如图,直线m平行于直线n,则此时∠1、∠2、∠3、∠4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度数关系! 有难度的初一奥数题 30道几何题,小学六年级难度,要有图的,邮箱[email protected],好的有加分! 内容要有价值,最好有几何题.要有难度.题目至少10道,越多追分越高! 几何前面的,有难度的 谁有20道初一下关于几何的题?有图的要图.急 急:一道初一几何题(有图) 求初一几何题的解题思路(即有几何语言的) 100%好评 求200道数学应用题.几何题要初三的,几何题不要出有圆形的题目,还没学,最好包括一些有难度的有能力的顺便弄点初一初二的应用题和几何题,也要包括一些难道~特别感谢!各位~我不会进百度 给我5道有难度的初一数学智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