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的理解想问一下沈从文的《丈夫》和《萧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3:44:47
沈从文作品的理解想问一下沈从文的《丈夫》和《萧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沈从文作品的理解
想问一下沈从文的《丈夫》和《萧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沈从文作品的理解想问一下沈从文的《丈夫》和《萧萧》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在《名作欣赏》(06/2期)上读沈从文的短篇《丈夫》和《萧萧》,读完后总有种莫名的感动.语言上的文雅与民间口语的良好结合以及韵味上的隽永,就不必说了.感动我的是纯真的乡土风情,里面的丈夫、其妻子老七,萧萧、花狗,甚至非主要人物的五多,掌班大娘,萧萧的小丈夫,都呈现出浓郁的、温馨的人性之光辉来,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可永恒地感染人的,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需要这份人性的“伊甸园”吧?“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王国维的话,恐怕也适合于超一流的小说家.但赤子之心就好像是李卓吾所言的“童心”吧.童心固然可嘉,然而也是世上最柔软的东西,所以王国维会坠湖,所以沈从文“解放”后会有自杀的“反动行为”.
丈夫和老七的情感写得非常好,非常朴素,也非常地真.他向水保的杂七杂八的诉说,其实是憋了一肚子企图说给在船上卖身的妻子的,他有多少话想对为了生活而在外面挣扎的妻子说.他希望就小镰刀向老七道歉一事,则更其体现出丈夫的细心、爱恋了,他把一件如此小的事情,也铭记于心,并不愿在如此小的事情上冤枉妻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质朴温情的丈夫了.老七的爱,不仅通过她为了这个家庭的奉献体现出来——她把卖身给士兵所得的钞票,交给丈夫带回,这是多么力透纸背的一笔!——且通过她给丈夫稍胡琴、“弦早已配好了”这样细微处表现,她知道并惦记着他的精神世界,而她力所能及地勉力去帮助他实现他重要的精神寄托.很普通的事情,现出很朴素、深真的情来.这为他们最后一起离开妓船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的结局,似在意外,却又在意中,高明的结尾.
穷人也有尊严,卖淫的人也有尊严.他们的忍受和不能忍受,写得深隐而震撼.作为丈夫,他知道妻子的营生,当然.他们都在这个世界上“苦熬”,身体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谋生的一项资本,正如任何常规的资本一样,这似乎无所谓耻辱.可归纳出,文中写了三种船上交易,一是丈夫来的当夜,便有男人在此停留,他似乎对此是能够忍受的;二是第二天晚上两名士兵的纠缠污辱,掌船大娘骂“猪狗”,实则,被“猪狗”所欺凌与侮辱的女人,人格上已受到极大震动;三是借口搜捕坏人的巡官,在水保的牵线下,于士兵走后的下半夜,来“考察”老七.这个不着一笔,只写“老七咬着嘴唇不做声,半天发痴”,尽得“风流”.那种任何强势者都可以欺侮妻子状——甚至这种交易都不再需要提供他们生活所必须的交易金——具现矣!而沈从文没有用一个字.(恐怕,在现如今的写作里,此处是要大书而特书的重点吧?大师与侏儒的区别,不在写作技法的.)穷人,亦有人格尊严的底线.或许,丈夫来前,这底线也被突破过,然而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尚且有尊严;但当着自己爱的人失却底线,那世界就摧毁了.所以才会有他们的离去.这个离去,是守护了那个行将摧毁的世界吧?
《萧萧》让我们看到,这样的温情世界,是有一定的社会学土壤的.这是一个常识、常情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萧萧与花狗私通,竟至怀孕生子,而没有被沉潭,其实正是这种常识、常情的反映,是民间世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命在性与爱的呵护中,得到旺盛的生长.最后以萧萧怀抱与小丈夫新生的儿子在篱笆间看热闹终结,也是神来之笔.这里面,没有对“封建礼法”的控诉,没有对“童养媳”习俗的批判,一切来自理论乌托邦的形而上学,都是被拒斥的.我们也可以设想,在《丈夫》中,丈夫与妻子回到家乡,他们完成了人性的复归,他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也可以维持生活的必需,因为这样一个世界是仁慈和常情的世界.
由小说,不禁想到一件事.也是关于夫妻的事,也是卖淫女和其丈夫的感人事迹.去年九月,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女子苟丽,在广州做妓女时被人杀害,死后她的日记见了天日.其中她对丈夫的思念和爱,观之令人无不泪下沾襟.她每次和嫖客发生关系后,就会默默叠许多颗心,上写“爱你”、“吻你”,这是送给丈夫的;“老公,我想你,我爱你,我要你一生一世,亲爱的老公”,这话,某次日记竟书写四百多遍,占满四页……这份刻骨铭心的爱,与沈从文笔下的老七相比,何曾逊色?!那不着一字的受辱,似乎要远远地超过老七吧?当我们为不屈的人性感动流泪之时,我们是否想到,这比沈从文笔下的老七,更是一种发人震撼的悲剧,因为,当代中国的“老七”们,她们的乡土世界、她们的社会支撑,已彻底崩溃、彻底失去了.苟丽和其丈夫在乡间每年收入仅两千元,而他们所欠债务是三万元,也就是说,他们不吃不喝,需要整整十五年方可还清债务.更何况那土皇帝的横征暴敛,那苛捐杂税的交相逼迫,那无法应对的高昂的医疗、教育费用……苟丽的生活状态,只是当代农民的一个缩影,正像卖血、抢夺、暴力等等是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时代中,即使“老七”们希望跟随丈夫,“回转乡下去”,又可得乎?
而最残酷的现实是,人性伊甸园的土壤已经流失,那么,苟丽式燃烧的人性光辉,仅只是一点划空而过的流星,虽然比沈从文笔下的老七璀璨,虽然震撼,但我们长久需要面对的,却只能是人性的漫漫长夜……而沈从文之两次自杀,便是在这漫漫长夜之最初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