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为什么人们经常迁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3:25:06
商朝时,为什么人们经常迁都?
商朝时,为什么人们经常迁都?
商朝时,为什么人们经常迁都?
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持这种说法.他在《观堂集林·说耿》中,进一步把“耿”解释为邢丘.他说:“共地正滨大河,故祖乙圯于此.”很多同志认为: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为了躲避水灾的威胁,殷人才不得不多次迂都.
(二)去奢行俭说.早在东汉时,郑玄就指出:“祖已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圯焉,至阳甲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引孔颖达《尚书正义》)在这里,郑玄把避免奢侈腐化作为迁都的原因.杜笃在他的《论都赋》中也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毫.”(《后汉书·文苑传》)
(三)游牧说.郭沫若认为:殷氏族在盘庚以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没有固定的都邑,不断地进行迁徙.(《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丁山认为:由于“部落时代之生活,农业尚在萌芽,大部分生居基础仍为游牧,游牧者因水草而转徙,部落之领袖因某族类而亦转能不定;于是政治中心之所在,即无所谓都邑,更无固定可言”.(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五)
(四)游农说.傅筑夫不同意以上两种说法而提出了游农说.
关于水患说,傅筑夫认为:当时河患并不太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那是离河甚远的高地,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患,不存在水灾的威胁.即使盘庚以后的两迁,也不避河患,往返于大河南北.再则,殷人迁徙反而是“有目的的向滨河一带移动,并且还是尽可能地要在距河不远的适宜地点定居”.《中网经济史论丛》上)从而否定了水患说.
关于游牧说,傅筑夫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中国经济史论丛》上)据此,他也否定了商朝人因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而频繁迁都的观点.
傅筑夫认为:商代停滞在原始的游农阶段,当一个地方的地力耗尽之后,便需要改换耕地,因此要经常迁徙,不能过定居生活,即“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这种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也是殷都屡迁的原因.
(五)战争说.考古学家邹衡认为:殷都屡迁是为了战争,因为“当时选择五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就是说,不能不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迁都的问题.成汤居毫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强大的敌人.”《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六)王位纷争说.黎虎认为:“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商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的八次迁都,乃是商族处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阶段的氏族部落的游动迁徙,与商朝建立后的五次迁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为什么商朝建立后,还会发生频繁的迁都现象呢?黎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从仲丁以后,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比世九乱,诸弟子争相代立,长期王位纷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了摆脱困境,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殷都屡迁原因试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七)阶级斗争说.李民主张: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是导致殷都屡迁的原因.(《尚书与古史研究》).
(八)青铜说.美藉华人学者张光直独辟新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寻找青铜矿能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因为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王室对青铜的需要量又特别巨大,从而促使着人们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而“那时在寻找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代的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采矿而从事的争战”.(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55年第2期)
关于殷都屡迁的原因,虽然古今学者提出了许多论点,但都没有作出圆满的论证,并且有的观点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要真正弄清殷都屡迁的原因,还有待了广大史学工作者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