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2:16:50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正文共5119字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2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70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玄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是个寺庙,但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下定决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玄奘求经显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