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到底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哪几点区别?谢谢nagasri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哪这种本质与质料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8:10:46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到底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哪几点区别?谢谢nagasri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哪这种本质与质料有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哪几点区别?
谢谢nagasri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哪这种本质与质料有什么区别?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到底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哪几点区别?谢谢nagasri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哪这种本质与质料有
柏拉图的理念是超越感性世界的本体,是感性世界赖以存在的根据.而形式是要和质料结合的.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但是感性世界里,形式不能独立存在.(神是形式的形式,但是神不在感性世界之中.)
总得来讲,柏拉图更强调超越感性的纯粹理念是世界的本体.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经验.
上面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和区别.实际上,楼主首先要先分别弄清楚理念和形式这两个概念的的含义以及特征,然后再比较.
引言:在希腊哲学史乃至整个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成为了整个哲学的开端,后人也是在此三人的思考基础之上逐步踏入了哲学的殿堂,以至在谈及哲学的认识时无不以形而上学、理念等这些三人曾思考过的和论述过的概念为原点,作为自我认识的升华依据和评判标准,衡量着自我的认识以及通过对先哲的批判提升着个人的哲学观.苏格拉底认识到了思索、柏拉图认识到了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识到了形式.
...
全部展开
引言:在希腊哲学史乃至整个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成为了整个哲学的开端,后人也是在此三人的思考基础之上逐步踏入了哲学的殿堂,以至在谈及哲学的认识时无不以形而上学、理念等这些三人曾思考过的和论述过的概念为原点,作为自我认识的升华依据和评判标准,衡量着自我的认识以及通过对先哲的批判提升着个人的哲学观.苏格拉底认识到了思索、柏拉图认识到了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识到了形式.
世界是否存在本原?首先对于本原而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类似的,都是认可本原的存在,而不同的是柏拉图的理念本原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本原是不同的认识描述.
本原的存在是作为第一起始力而存在的,就是由本原的存在必然得到一定的作用结果,因此为了结果的达成所有哲人才会首先思考对本原的认识,以此作为阐述世界和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认识.世界演化至今似乎永无休止,那么作为推动的本原是如何存在的,这便是对本原的最起始思考.如果说本原存在那么这一本原是可以描述的还是不可以描述的,在此问题上就形成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差异,对本原存在的认识二人并无异议,但对本原的如何存在却是两种认识描述,柏拉图倾向于超越可见的本原描述即本原的存在虽然可以用已知的认识进行描述,但组织在一起的词语描述是以本原为顶点的从属认识,人只能接近作为从属的认识而不能接近本原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倾向于经由所见构建认识间的联系以此表达本原的存在.
人的认识是经历了思维的发展过程的,所以任何结论都是在特定背景环境下的表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同是在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作为文明的人文环境正如当时的发展水平一样,还没有像现今一样如此细化繁多的科学认识.出于思维的起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可以说都是由主观感受开始,借由语言的描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向其他人传达自己对本原的认识.柏拉图认为本原在现实之外,可以单独存在并影响现实的演变,所以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是定义已知的词语作为本原的开端倾向于本原不可碰触的可描述认识,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认为本原存在于现实之中,是现实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了本原的存在倾向于本原可碰触但不可定义的认识描述,所以在定义事物时柏拉图的观点是定义事物的描述词以此含盖对事物的认识,亚里士多德是倾向于描述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以此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结论,由此形成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形式的理念定义即定义城邦这一形式中各阶层的理念内涵,侍者形式的理念、农民形式的理念、统治者形式的理念,以此协调城邦的社会存在,所以柏拉图的观点属于主观定义形式的哲学思辨,即选择特定词语充分表达某一认识的哲学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属于间接描述式的哲学理念,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认识中事物不是以一种定义存在,而是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概念存在,借此在认识到事物的所有认识联系时就可以认识事物本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表达了他对事物的理解,在阐述他之前的哲学思想时充分思考了对本原的多种认识,在本原形式定义论中他思考那些将本原定义为有形物质的认识,而在映证所定义物质之外的物质时却没有完备的认识转化所以形式定义是有缺陷的.在理念本原定义论中他思考了远离理念之外的概念如何与理念联系的问题,即理念的个人观与理念的群体观之间的冲突.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认识本原时认为一切存在之中都拥有本原,认识这一本原的途径不是定义本原而是组建认识的联系形成性质描述----事物四因说.所以柏拉图的哲学是以所定义的理念组织形式的哲学认识过程,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形式的存在分解联系事物的关系认识理念本身的哲学认识过程,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述显现零散,但这些论述是用于事物的理解而不是用于事物的定义.
作为哲学的方法,理念论属于目标哲学通过定义某一存在组建认识的体系形成,而形而上的方法属于通过特定形式分解事物的存在,进而理解事物存在的性质.理念的定义哲学是确立人生目标的哲学,通过目标的确立和审视从而达成行为所果,形而上的哲学属于理解哲学,通过所认识到的形式分解事物的认识,因此柏拉图的哲学逐渐倾向于社会的组建和伦理及精神文明上的论述,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则倾向于理解外在世界本身,但由于环境背景的限制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是创造了科学的哲学思考方法,但不是创造了科学的公式.
收起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全部展开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所谓的“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诗学》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一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二是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深刻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揭示“美的艺术”的本质特征,既是古希腊发展对理论酝酿提出的要求,又为亚里士多德回答柏拉图对诗的攻击提供了一个立足点。《诗学》中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以的本质和功用为中心,论述了的根本有理。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收起
听说亚里士多德要搞出与柏拉图不一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