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侵略者为什么要强占台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1:43:01
荷兰侵略者为什么要强占台湾
荷兰侵略者为什么要强占台湾
荷兰侵略者为什么要强占台湾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褐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提起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战国时代称为“岛夷”
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
隋、唐以后称“流求”
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一直到今天
史书正式记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情况始于公元230年.《三国志》载:是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远征夷州,俘虏数千人而还.从此开始了我国对台澎的经营.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一为607年《隋大业三年》,派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到台湾“宽慰抚之”;二为608年派朱宽“慰谕”台湾;第三次是610年,炀帝令虎贲中郎将陈棱、朝靖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人自义安(今广东省潮州)出海至琉球(即台湾),“进至其都”.连横认为中国经略台澎始于隋.他提出:“若其(中国)经略台湾,则详见于隋书琉球传也”;隋朝“尝遣虎贲陈棱略澎湖地”,“是为中国经略澎湖之始”.
南宋乾道7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军民屯住澎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著《诸番志》记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招谕”台湾,1297年(元贞三年),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军至台湾,1335?1340年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其庶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元史》文苑传中说:“陈信惠,晋江人,曾任澎湖巡检”.
明代,朝廷为了守土抗倭的需要,加强了台澎一线的国防防卫.1563年(嘉靖42年),明政府恢复了一度废止的澎湖巡检司,万历25年,元廷决定增设澎湖游兵,春冬汛守.1602年,明军在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下,主动出击,大败侵台日军,并将其逐出台湾.记述这次战争的《平东蕃记》称:沈有容率军从澎湖抵台湾,倭寇“望见我军,出舟迎敌,将军率诸将士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缓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益力,斩馘火攻,须臾而尽.东蕃夷酋(台湾高山族酋长),扶老携幼,竞以壶浆、生鹿犒王师,咸以手加额,德我军以扫荡安缉也”.1617年(明万历45年),明政府下令戍澎湖.明朝末期政府在正式公文上开始使用“台湾”之名.在此期间,明军分别于1604年和1624年,将侵入澎湖的荷兰军队驱逐出去,保卫了国家疆土的完整统一.
明郑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澎的治理,到清朝将台湾划为一省,对它的经营治理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624年,荷兰军队入侵台湾,在今台南市建立城堡,并将其势力向北部、东部扩张.1662年2月1日(农历12月13日)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并建立政权,台湾进入明郑时期.郑成功将荷兰统治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罗民遮城即赤嵌城,改称东都明京,根据中国的郡县制度,在台湾设一府两县.府为承天府,以赤嵌城为府治,县一为万年,一为天兴.两县在各自治地查验田园册籍,征纳税银,开展地方行政工作.同时,在澎湖设安抚司,派重兵戍守.郑成功虽奉明为正朔,但他承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所以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连横认为是“台湾复为中国有矣”,称赞其“伟人之功大矣哉!”多少年来广大台湾同胞视之为保护神,直到近年有的民众在参加环保等社会运动时,还高举着郑成功的塑像,祈求其保佑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1683年(清康熙22年),清廷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人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投降,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统一管辖之下.清政府在统一台湾之初,采纳施琅的意见:“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遂提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从而决意下大力气经营台湾.1684年,康熙帝下诏:废除明郑时期台湾的行政体制,按清制重设郡县,将台湾置于福建省之下,与厦门同属分巡台夏兵备道.于台湾设置一府,称台湾府,府下管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在军事上,设陆海官军十营,共一万人;置总兵一员,正二品,归福建水师提督管辖,驻守府城,另设小师副将两员,驻防澎湖、安平;参将两员,驻防南北两路.1714年(清康熙53年),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1721年(清康熙60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使”,改“分巡台夏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1723年(清雍政元年),于诸罗县内增设彰光县、淡水厅.雍政五年,又把“分巡台厦道”改为“分巡台湾道”,把澎湖从台湾县化出,单独成为一厅,定“台湾”为台湾岛的官方统一名称.后来在1809年(清嘉庆17年)、1875年(清光绪元年)又增设厅、县,台湾有了二府、八县、四厅.1887年(清光绪13年),清政府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台湾、台南、台北三府,领11县五厅,外加台东直隶州,并将省会从台南迁往台北.
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按有关国际条约,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台湾仍被划作中国诸行省中的一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