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7:40:48
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望岳》  杜甫  岱宗夫

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