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符号是什么东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2:42:31
生命符号是什么东西?
生命符号是什么东西?
生命符号是什么东西?
生命的符号及其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水”是五行之源,“火”是五行之化,“木”是五行之德.水生木,木生火,很能反映出生命的起源和性质.“生命”是有“性情”的自然现象:以“木”来说,其“性”为“曲直”(适应性),其“情”则“条达”(灵活性),反映了遗传变异和代谢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芝草花木、瓜果蔬菜、五谷食粮.人类的衣、食、住、行,大多依赖于植物:五谷为养,瓜果蔬菜为辅,芝草花木为药,是人生之必需也.(注:灵芝、菌菇寄生于植物,放在植物类讨论).米、麦、谷、粟、稷、黍、豆(菽)等概念中,谷和稷为重要,而代表国家的“社稷”(“社”为宗庙,属于精神文化;“稷”为粮食,代表物质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只有植物(稷)而没有动物呢?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列举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桑、麻、棉,为衣裳;“人参”入药是珍宝.“瓜果”是两类植物的分类,桃、梨、李、杏、枣等众多果类中,“桃”的文化意义最为特殊,为什么?“投桃报梨”、“琼瑶木瓜”、“寿桃”、“仙桃”……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偏爱.“灵芝”是仙草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古人那么钟爱她呢?中国古代花木观赏有“四君子”:梅、兰、菊、竹四类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修身养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松、柏、桂、梧桐都是有“仙气”的树木,松、柏象征长寿,桂花荣登月宫,凤凰“非梧桐不落”.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象征花卉:“桃”、“荷”、“菊”、“梅”各以其性成为“四时之花”.另外,花王“牡丹”以雍容华贵的气质出名,而“茶花”、“月季”、“海棠”、“蔷薇”、“杜鹃花”……瓜果类有葡萄、枳、柚、枸杞、枇杷……木本植物杨、柳、枫、榆、槐、檀、樟、榕、棕、桦、桧、檬……
三、“四灵”、“六畜”与“十二生肖”.与古人生活有关的动物种类不计其数,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有一种独特选择.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其中猪、狗、鸡、牛、羊、马为“六畜”,是六种主要家畜.十二生肖中除“六畜”以外就是野生动物的六个代表:鼠、猴、虎、兔、龙、蛇.根据十二种常见动物(惟有“龙”是一个例外)的典型生态习性来形容“十二地支”所描述的天象特征(年、月、日、时),这是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动物是“龙”,是“四灵”之一.“四灵”是“龙”、“凤”、“龟”、“麟”(《礼记礼运》),是“四象”,又称为“四方神”,象征“四方”和“四时”(四季).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凤),西方为“白虎”(麒麟),北方为“玄龟”(《三辅黄图》).奇怪的是“四灵”中有三种动物是“虚拟”的,只有“龟”是真实的爬行纲动物.从“四神”到“四灵”的演变关系中,我们发现“朱雀”与“凤凰”的关系(《周易参同契》:“朱雀为火精”.《春秋演孔图》:“凤,火之精也”.是为证),“白虎”与“麒麟”的关系(同为兽类,具有哺乳动物之共同特征),另外阴含着“蛇”与“龙”的关系(形似而性相通,《黄帝阴符经》有“龙蛇起陆”之说为证).所有这些动物中最尊贵的是“龙”和“凤”,这决定了“龙凤呈祥”的普遍信仰.当然,“龙”有是最受崇敬的,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把“龙”演化为变幻莫测、至高无上的神圣象征.“龙”是一切动物生态习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自然现象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超自然的“神灵”.就自然现象而言,“龙”是山、水、云、电的象征.“龙”集中体现了许多动物的优异特征:牛头(牛耳)、马面(马脸)、蛇身(蛇鳞)、鱼尾、鹿角、虾须、兔眼、狮鼻、虎掌、鹰爪……腾云驾雾,隐显无常,无所不为,又无所不能,或在九天之上,或在大海之中,有水龙、火龙、土龙、云龙、鱼龙、马龙……把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所有动物的优异性能都集中到一起而塑造出“龙”的神圣形象,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其次为“凤”,有君子之德,是呈现吉祥的神圣之鸟:《韩诗外传》中说,黄帝“未见凤凰,惟思其象”,问天老“凤象何如”,天老答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鹳颡而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治,来即嘉成.惟凤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吾撰此文,至“览九德”处,突然有一鸟飞来,落于窗口,“有凤来仪”?).另外,“四灵”有成对搭配的现象:龙和蛇、凤和凰、麒和麟、龟和鳖以及更抽象意义的龙凤搭配.“龙”和“凤”的配对颇有意思,是一个奇妙的设想,意义深远.
动物中还有鸿鹄(天鹅、大雁)、仙鹤、青蛙(蟾蜍)、猿、猩猩、大象、熊、罴、猫、蝙蝠、狐狸、豺、狼、狈、豹以及众多昆虫,不一而足.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某些动物种类的特殊偏爱,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性格,而且可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殊视野中发现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的奥妙.
四、关于天人关系、心身关系、形神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关系的思考中探究生命的奥秘、意识的奥妙以及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由于观察角度特殊,就有了特殊的发现.探索是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是从不同层次展开的,这就涉及到概念的转换问题,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含义有严格区别.受“阴阳学说”的影响,汉语概念中的“词语对”现象非常普遍,也非常重要.如:身体(身躯和四肢)、头脑(头面和脑髓)、骨肉(骨骼与肌肉)、手足、首尾、肢体、腰领、腹背、脏腑(实脏空腑)、皮肉、筋骨、肌肤、发肤、骨髓、脑海、肠胃、气血(“气”为能量活动,“血”为物质营养)、呼吸、心神(“心”为结构,“神”为功能)、精神(“精”是生理之基础,“神”为心理之现象)、鬼神(鬼恶神善)、性情(性静情动、意识与无意识)、魂魄(魂美而魄丑)、意志(意识与潜意识)、心意、心思、思想……每一个“词语对”都是由两个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汉字所构成,这是一种认识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框架,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人体生命现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关系.尤其是在心身关系和形神关系方面的见解有非常独到之处,如;我们在说明心理活动和描述心理素质时所常用的词语:耳聪目明、心明眼亮、神情气爽、心旷神怡、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心高气傲、趾高气扬、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心领神会、心灵手巧、头痛脑热、丧心病狂、心慌气短、触目惊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聚精会神、心得体会、心满意足、雄心壮志、悬心吊胆、惊心动魄、心直口快、赏心悦目、感人肺腑、沁人心脾、情真意切、情投意合、意气相投、意气风发、眼神、眼光、眼力、目光、心境、心量、胆量、肚量、胸怀、胸襟、骨气、脾气、性格……仔细比较,认真研究,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精神结构特征与心理活动规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五、中国古代的生态学观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天”保持一致,只有实现了“天”与“人”之间的协调、平衡,人才能够顺利取得成功.可是,“天意”难测,“天心”无状,“天命”难违,人们“知天无术”,只好“望天兴叹”!然而,不知天则何以为人?是不是就无所适从了呢?古人从生态学观察中得到了窍门:了解“天性”!由“天性”推测“天心”和“天意”,由“天性”而知“天命”和“天道”.那么,什么是“天性”呢?探讨“天性”是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的使命:“天性”就在“物性”之中,“物性”就是“天性”!汉字“物”的本义是生物,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特征反映了“天”的性质和规律,自然规律(天命)在生物活动中的体现就是“物性”,生物的适应性就是“天性”.因此,通过生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研究来认识“物性”,通过“物性”来揭示“天性”,这就产生了古代的生命科学和生态学.
林奈的“双名法”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双名法”是汉语对“事物”进行命名的基本法则,如草、木、竹、鱼、虫、鸟、兽、牛、马、羊、豕、犬、鹿、象、鼠……生物分类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特殊的汉字符号生动形象地建立起来,这是多么美妙的发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物种起源》建立“进化论”的核心概念.取代“造物主”的“神创论”,是“进化论”彻底改变西方世界思想观念的“科学革命”,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天生万物”在中国是上古以来始终一贯的基本信念,因为“天生万物”,所以“天性”决定“物性”,就是说,“物性”是适应“天性”的结果,物竞天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就是“适者生存”吗?《周易》主张“顺天休命”(《大象传》),《乾卦》讲:“天德不可为首”,《坤卦》讲:“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谦卦》曰:“天道亏盈而益谦”,《豫卦》讲:“天地以顺动”,《大有卦》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天生人,人副天,“天人相得”是人生之大义:“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周易系辞传》).古人坚信“违背天地自然”就会遭“天谴”,如果受到“天惩”、“天罚”,莫大之祸,凶残之极也.“适应自然”同样是一个人生原则,《文言传》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的,“天生万物”的思想与“上帝造物”的思想是科学与迷信的分水岭.有趣的是,“进化”的生物学概念在中国古代有特殊的说明,《周易系辞》讲:“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这就把生物演化史上同时并存的“进化”和“退化”的现象全面论述.在生物学中所讲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是“刚”,生物是“柔”(从“刚柔”这两个汉字来分析,“刚”属于非生物,“柔”属于生物),“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就是生物演变的根本原因.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进化”和“退化”是相辅相成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刚柔相推)中,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方面的“进退”变化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物.譬如蛇足退化反而有了更好的灵活性,飞鸟、游蛇、猎豹、海鱼……运动方式虽有不同,效果却不相上下.
由“物性”而知“天性”,由“天性”而知“天心”、“天意”和“天命”,自然规律(天数)就是这样发现的:这一严格的科学方法是不容否认的.虽然“天道”玄远、“天理”奥秘,然而“物性”显示于“物象”,通过观察“物象”(就是生态学观察)而明了“物性”,深奥莫测的事物的内在本性就昭然若揭了!另外,从“物性”、“人性”、“兽性”、“天性”的区别中形成了“人道”和“天道”的概念,《周易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被动的、消极的“天人合一”就成为“兽性”或“奴性”,而积极主动的“天人合一”就是“人性道德”,以“遏恶扬善”的人生宗旨“为人立极”,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天地、宇宙、生命.《周易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所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是古人的认识论.“天圆地方”、“乾刚坤柔”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典故,可是人们却很少深究其理.这里的“方圆”概念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方圆”概念有巨大差异.在古汉语中,天地、圆方、动静、刚柔、乾坤,都是相互对应的词汇,天为圆、地为方,天为刚、地为柔……用现代汉语的话说,非生命的“天象”是变化无常的,而生命的地球环境则是相对稳定(柔和平衡)的.天文太空的变化为刚性,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为柔性,这叫“乾刚坤柔”.所以说,“天圆地方”、“乾刚坤柔”是一个生态学术语,而“乾坤”的字形、字义就是生态学符号.“宇宙”的字形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特殊认识.“宇宙”的边界特征和时空观(时空相合、时空合一)对于我们思考现代宇宙学理论颇有启发.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这是生命科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生命是宇宙的特殊产物,生命与其存在环境密不可分,生命及其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只有环境中的生命才是完整的生命.生命科学是最年青的科学,生命科学的问题是最有意义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是未来科学的真正前沿,她的进展随时有改变人类命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