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0:51:09
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自从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校园上空时而回荡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学礼,无以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孔子的名言警句.听着学生的诵读,我的脑海中不禁画了一个问号: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能向孔子学习借鉴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以于丹《论语心得》为导游,感受《论语》精华——因为我读《论语》,是云里雾里,一窍不通.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能接近孔子的行为和心灵,乃至感染其美.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其《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我从中明确了我们应该从孔子身上所学的东西:一、治学 孔子只是坐在家里学习,没打招生广告,却有很多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是什么力量所感召?他的学问、人品及人生阅历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孔子从此不再孤单,有那么多的弟子和他一起学,其中不乏可视为朋友、知己者,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学”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没有渊博的学识,交给学生什么?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气.二、教学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教学中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确地认识学生,因材施教.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诲人不倦:其本质内涵是教学双方的“心意”——诚意和正心.孔子认为对于颜渊式“听话”肯学悟性高的学生,应以最大的耐性去教,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的幸福.而于原壤式的“朽木”则不用雕琢,对他们的教育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有限地教学精力,投放到有收益回报的学生身上,而别一味的付出.2、因材施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3、教学之恋:孔子对教学一往情深,“孔子式的爱情”是指对教学的无限爱恋,他痴恋着教学,教学也没有辜负他的痴恋.孔子所以成为圣人,是他终身对于教学的坚持,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倘若有幸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师的终极命运.虽不能及,我心向往之.三、精神园地 身为教师,必须具有成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但不一定著书立传.孔子崇尚“述而不著”,《论语》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半部论语治天下”,足已体现孔子辉煌的思想成就,值得后人不断研读.“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借杨绛先生的话激励自己,执一柄铲,挖一条沟,引《论语》圣水,灌溉贫瘠的心灵之土,但愿我们的园子能长出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