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的故事、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0:54:17
有关礼的故事、名句
有关礼的故事、名句
有关礼的故事、名句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歌 德
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 ——卡莱尔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亚瑟·叔本华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歌 德
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尔斯华绥
永不向权势低头,但要摘帽为礼. ——Jim Fiebig,NANA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 ——吴兢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歌德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切斯特菲尔德
●真正的礼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周围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平心静气(蒲柏)
●良好的礼貌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献生)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儒贝尔)
●礼节礼貌是琐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叔本华)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霍夫曼斯塔尔)
●是否能对粗鲁者保持耐心,这是检验良好礼貌的标准----(所罗门伊本加比洛夫)
●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有两种和平的强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国)
●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的(德国)
●有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国)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叔本华)
●你要看见朋友之间用得着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衰落(莎士比亚)
●情越多,礼越少
●熟不拘礼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玛·沃·蒙塔古)
●讲礼貌对人并无损害(意大利)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叔本华)
●彬彬有礼并不破费钱财(欧洲)
●礼貌不费分文(拉丁美洲)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
●彬彬有礼……是假善行(塞·约翰逊)
●一个人可能在他的礼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梭罗)
●周到的礼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人身上,绝不比挑战书尾那句“您恭顺的仆人”更多一点真诚.当然,这是一种人们普遍赞同和理解的情况(切斯特菲尔德)
●客套话如隔着面纱接吻(法国)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史典) 杨时谦虚礼貌的故事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
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
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