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5:06:03
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

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
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
要写甘肃的,

26课威尼斯小艇小练笔要写甘肃的,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乏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主要铁路干线有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干武线,宝中线;主要公路干线有西兰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京藏公路等;民航开辟了以兰州为中心,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南京、昆明、敦煌、庆阳等全国主要城市及省内主要旅游胜地和革命老区的航空网.“七五”末期,铁路在省内线路长度达1884公里,公路、民航和水运总通车(航)里程分别为3.47万公里、3.57万公里和219公里.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很快,全省有1116个邮电局所,开展了有声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礼仪电报、邮政储蓄等业务.全省14个地、州、市和52个县(市)的长途电报、电话进入了全国自动转报通信网.1990年甘肃省社会总产值为505.1亿元,国民收入207.28亿元,人均社会总产值2258元,人均国民收入为927元.

黄帝问道圣地——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quot;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诗海探珠
崆 峒
清 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扶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雷声峰
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
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
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
于清静时雷音起,一夜好雨万虑消.
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却在这里造化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崆峒山,而雷声峰的险奇又堪称崆峒一绝,这是自然造化给平凉人的恩赐.说起来,雷声峰不是飞来峰,它是主峰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条支脉, 宛如主峰的一条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涛涛的前峡河水.这条山脊全长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西两侧下临绝涧,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可通向棋盘岭.古人这样形容雷声峰:"鱼脊,鳌背,鹤膝,蜂腰",这个说法是很形象生动的.由于雷声峰由北而南,山势逐渐变低,因此,峰顶的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错落有致,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
游人至雷声峰顶,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确有"一步一个移景"的感受.清朝平凉人韩荣佑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老君殿
老子名李耳,河南鹿邑人.
出身游四海,归真道德经.
思想辩证法,演绎华夏魂.
慈容斯民仰,哲理圣人尊.
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东)人,曾经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入秦国,代表作是《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经向他问礼.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演变的根源,其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后来被奉为道教始祖.崆峒山有两处专门供奉道祖老子的地方,称老君殿.老君殿,又称老君楼,位于隍城西南角,毗邻药王殿.老君殿是明朝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正殿,背西面东,有木楼梯可供游人攀扶上下,殿内供奉有太上老君坐像,左右两侧是迎喜、白骨化身神像,两侧墙壁上是明朝嘉靖年间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共计82帖,这是一组关于老子精美的连环画卷,色彩艳丽,故事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国内罕见的关于老子化身的明代壁画.正殿南侧是道人居住的厢房.另一处老君殿位于笄头山巅,旧称老君炼丹台,1912年,道士陈理浩曾主持修葺.1940年,李成顺再度主持重修,大殿面东,内供奉彩塑太上老君像.只可惜此建筑毁于"文革"中,今存废址.
二郎石
二郎砥中流,彩卵伴四周.
胭脂思百转,灵蛙歌千旋.
虽亚崆峒高,倍增泾流欢.
取道第一谒,伟姿慕众仙.
崆峒山景观众多,千姿百态,每一石一木也显得灵气十足,游人驻足细细观赏,倍觉趣味无穷.二郎石是后峡的一个景点,在后峡四沟口上山路对面的胭脂河谷中,有两块巨大的方形石块,呈青褐色,每个石块约有百多吨重,高宽各为4米,间距不过2米,潺潺的胭脂河水千回百转,从两石之间流经,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随水波晃动青蛙在水边跳来跳去,一派情趣盎然的自然风光.更为神奇的是两块巨石相对处,均有一个洞孔.据民间传说,当年黄帝到崆峒山问道,黄帝上山后,群臣们便在山下挖石取土,堆砌成山,以便迎接黄帝下山.大臣们干得正欢时,恰逢二郎神路过此地,他看了十分感动,也加入到筑山大军中去了,那二郎神力大无穷,挑得多,跑得快,眼看一座山峰越来越高.玉皇大帝闻讯,说:“岂能高过崆峒山!”下令停止筑山此时二郎神正从大象山取下二块方形巨石,在石上打好扁担眼准备挑上山去,听到玉皇命令后,便将两块巨石放置在胭脂河谷,这两块石头就这样永远的保留下来.后人在石上镌刻有“二郎石”三个大字.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临夏盆地南部.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晚中新世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一、已发现的化石种类及价值
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万件.我国目前最有权威的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1、科研价值 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6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邱占祥)
2、珍藏价值 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
3、展览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二、馆藏化石的特征及意义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著名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和政地区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完全清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和政地区有可能包含多个动物群的层位,甚至有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的层位.和政地区富含化石地层的岩性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很接近黄土的土状堆积,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时和政地区的古地貌和古气候条件已经和黄河中下游有所区别,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以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此丰富的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使我们有可能对晚新近纪的哺乳动物群的演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他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逊色于闻名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它的出土与发现,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文物保护开发
和政古动物化石是祖国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遗产,为了开发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届临夏州委、州政府及和政县委、县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发现到保护、征集,经历了从不知到认知,到完全认识其独特价值的艰难过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9月,投资1525万元,占地19.2亩,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正式竣工开馆.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政古动物化石的综合保护和持续开发,作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效结合, 2005年8月5日,占地44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博物馆二期馆又开工建设, 2006年8月7日,博物馆二期馆正式竣工并开馆.馆内共展出四大动物群不同时期代表性的180多件精品古动物化石和动物骨架15具,并穿插绘制达800平方米各种不同动物生活场景大型背景画.营造古动物生活的实景,通过瀑布、小桥、流水、巨型山体、机械动物、动物雕塑、空间成像等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动物生活的原始生态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一、二期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广大游客科普方面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化石博物馆是世人了解古动物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
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位于和政县吊滩乡小峡之中,距兰州市145公里、临夏市55公里,顶峰海拔2730米.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由南无台、西方顶、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因其突兀挺拔,状似笔架,又名“笔架山”.这里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如涛、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古有“须弥翠色”之景名,园内有乔木、灌木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有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数1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景区四季变化鲜明,景观丰富多变,又有"绿色植物王国"之美称.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松鸣岩佛寺,镶嵌于悬崖绝壁,掩映在万绿丛中,气势雄伟,险要壮观,悠悠数百载香火不断,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更是盛况空前.其主要景点有:独松迎客、幽寺钟声、拜殿秀色、大殿雄姿、悬泉飞瀑、天桥、一线天、同心松等.
甘肃是矿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

“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坐落在崆峒区城郊14公里处,峰峦叠嶂,绝壁万仞,怪石突兀,林海浩瀚,流云奇观,景色秀丽.整个景区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崆峒山历史悠远,相传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处,人文始祖轩辕皇帝曾登临问道,秦皇、汉武亦寻访仙迹,历代官宦显达、文人骚客仰慕登临者甚多,存留的诗画、碑铭、遗迹、文物不可胜数,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誉,盛名传于四海.先后修建了佛、道教8台9宫12院,共有寺宫40多处.法轮寺的石经幢、十方院的元蟠龙石柱、东台宝庆寺的元代石壁及凌空塔为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崆峒武术享誉海内外,与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形成我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山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发源地之一,有“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称.目前,释道共尊,和睦栖居.
1994年1月,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元月列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9月,西北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3年7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崆峒山》特种邮票1套4枚.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主峰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数不胜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鹤洞元云”,描绘的就是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奇观.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已知的植物就有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和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就有10多种.
近年来,崆峒山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开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恢复、重修了隍城太和宫、塔院大雄宝殿,北台观音堂千手千眼菩萨塑像,天台山铁桥等景点30余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崆峒山举办大型庙会,年接待能力近20万人次.崆峒山处处胜景,春季桃花满谷,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漫山红叶,冬季银装素裹,四季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去处.
游览崆峒山,乘客大多沿后山修筑的的公路乘车至中台.山路回旋如螺,却又曲径通幽,步移景换,蜿蜒攀行.
中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著名的九宫十二院等庙观殿阁就分布于五台之上.
由中台向西,穿过朝天门,进入道教文化的盛景.崆峒山道教以皇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因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说,崆峒山更成了中国道教的创源地之一,明代道士张三丰避居崆峒五年,留下了许多传闻轶事.清初,陕西道士苗清阳主持重修皇城,崆峒山又被列为中国道教十二大常驻之一.
沿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只见一架巨大的石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首望去,视线可及处,直通云霄.这就是登临绝顶的惟一通道——著名的“上天梯”.上天梯起步不远的峭壁上有“皇帝问道处”摩崖石刻.
沿“上天梯”继续攀登,就到了崆峒山最负盛名的三教洞.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塑像供于一堂,佛、道、儒三教共存共尊.崆峒山道教协会王志合道长表示,在这里,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在教理、活动上非常融合.“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和兼收并蓄的传统.”崆峒山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昭示着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古刹名山独特的精神.
再向上攀登,越过三天门,就登上了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皇城.皇城位于主峰马鬃山之颠,其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皇城之名由此而来.登临绝顶,眼界顿开,心旷神怡,各处胜景,尽收眼底.
当地人说,如果有幸遇雾,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据介绍,崆峒山时令分明,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入春,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嫣红映衬新绿;盛夏,万木葱茏;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隆冬大雪过后,漫山皆白,苍峦奇峰、翠柏枯树、楼宇亭阁银妆素裹.
站在绝顶皇城向东俯视,建于宋代的凌空塔即入眼帘,最令人惊叹的是塔顶长有一株树龄二百多年的松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这“古塔托松”亦是崆峒一景.
凌空塔的所在地即为塔院,也是崆峒山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梵刹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象庄严,栩栩如生.而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寺院都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周边各地善男信女云集此地,进香拜佛,信徒达数万人之多.
在植被尤为珍贵的西北地区,崆峒山堪称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已知植物千余种.这里还有古老的泾河从崆峒山前峡穿过,流经阳麓,形成碧波潋滟的弹筝湖.阳光照射下,宛若高峡平湖,与湛蓝的天空、墨绿的森林交相辉映.
作为崆峒山文化遗产之一的崆峒派武术,和峨嵋、少林、武当、昆仑、华山并称为中国六大武术流派,曾威震一方.杜甫诗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当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也盛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

可以写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

全部展开

可以写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为阳关县城和阳关都尉的治所,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处。风雨沧桑,昔日雄伟的关城已荡然无存,唯有墩墩山上被称“阳关耳目”的烽燧巍然高耸,让人凭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