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2:37:34
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摘要:应用题在教学中是

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
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
要说明为啥子!
我是新手~

小学6年级关于路程的应用题要说明为啥子!我是新手~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摘要:应用题在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教学上应用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并从认识到理解.通过认识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从具体到抽象,数量关系带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学生理解越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辩析能力.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搞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了学生提高了辩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有效的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 应用题 教学 规律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举例(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发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找学生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Ⅹ,学生代入数字.这样学生理解怎样列出方程.同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算式.这样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用不同的方法
如: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先让学后发表意见: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每分两个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算式计算简便?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总之,教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领会好它的规律,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基础能力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题:甲乙两车从相距137.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5小时两车相遇.如乙现行3.75小时候甲才出发,则经4小时两车相遇,求甲乙两车平均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甲乙两车速度和为:137.5除以5.5=25千米
则甲乙两车4小时行的路程为:25*4=100千米
所以乙先行了:137.5-100=37.5千米
则乙的速度为即每小时行的路程:37.5除以3.75=10千米
则甲的速度为:25-10=1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