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8 13:54:3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
摘 要: 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走“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论 ;公正;平等
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是一个很有创新的观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我们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新的认识.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P373)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是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解读和宣传,借助主流的权威和强势,形成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主流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但是,不同的看法仍然存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认识社会主义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真理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是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要发展,对真理的认识也要发展.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揭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进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功能、目标、生产力的角度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针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不讲生产力,并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把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的历史教训.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二是针对当时仍然存在的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姓“社”姓“资”,改革开放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使改革的社会主义合法性受到质疑,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有可能被葬送.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改革开放的阻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并为改革开放提供合法性理论依据.
三是针对长期流行的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和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政治与意识形态.邓小平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 (P203)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功能,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一理论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视生产力的观点,反复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 (P63) 他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1] (P225) 邓小平批评“贫穷的社会主义”,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富裕就一定是社会主义吗?不一定.富裕、生产力发达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还要看与其相配套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单纯地、一般地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也有这个本质.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也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曾经推动过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马克思曾经讲过,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无所顾忌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他在《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解放了民族工业生产力”.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7](P649)如果只是单纯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区分不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不同.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二个特点是:突出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讲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然后紧接着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目的.必须把这个方面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统一起来理解,才能全面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追求自身目的的能动过程.人类历史发展是人的发展.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运动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活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
邓小平在1986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 (P172) 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们只能在生产力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2] (P257-258) 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他反复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非常重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他强调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 (P364)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必然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邓小平已明确认识到两极分化的恶果,因此,他早就警告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 (P110-111) 两极分化会导致阶级的分化,会使社会矛盾尖锐化、复杂化.联系到近几年中国已出现两极分化的严峻现实,邓小平当年的警告令人深思.
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这是他对社会主义长期思考的结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富裕的.但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要看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还要看公正平等的实现程度.共同富裕不但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他们自己共同享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 (P172)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重要的突出位置.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3] (P170)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 (P179) 江泽民直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以强调,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也强调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6](P5)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毕竟是一种理论.理论要靠人的实践,才会显现出价值.理论也往往会与实践脱节,与实际有差距.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现实中我国的生产力依然存在被束缚的现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生产力还并不发达,并存在较大差距.
在现实的中国的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现象近几年来呈增加的趋势,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这个数值在当时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198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8,199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3,突破了国际警戒线0.40的标准, 也超过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进一步上升到0.45.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中国城镇家庭最高20%收入户与最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9倍扩大为1998年的9.6倍.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中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同时,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由1978年的2.36比1扩大到2000年的2.79比1.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比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就是4比1;若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补贴,差距就是5-6比1.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有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万人,贫困人口有2亿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国防经费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4] (P87) 2003年我国的国防经费总额为185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9%,占国家财政的7.8%.根据2002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我国国防经费绝对额只有美国的5.9%,日本的50.4%,英国的58.6%.2002年我国的军人人均军费为8192美元,美国为24万美元,英国为11万美元,法国和德国都是10万多美元.(姜鲁鸣:当前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学习时报,2004年10月18日)中国的国家安全令人担忧.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的生存、发展、安全所必需的.必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能为求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而忽视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并不一定等于国防建设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要将经济实力科学地、及时地、有效地转化为国防能力和军事实力.可以通过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军事工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把军事工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龙头产业来发展.并且,发展军事工业还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但中国目前经济对外依赖性太强.如中国外贸依存度是62%,美国只有16%;日本号称“贸易立国”,外贸依存度也不过18%.[5]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走“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东西部的差距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底层民众的收入在下降、购买力在下降,腐败依然十分严重,“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就业率较低,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当今的重要问题,也是重要的矛盾.
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正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准则.资本主义社会有公正与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更应当有公正与平等.没有公正与平等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更要高举公正与平等的旗帜.没有公正与平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不是社会主义.追求公正与平等是中国历史上早就存在的理念和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念和思想.平等平均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是平等、平均思想的主张者之一.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中国历史上平均、平等思想经久不息,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其思想的源泉就在孔子这里.孔子之前的晏婴也主张“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思想,也是主张公正、平等的思想.在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众中,平等、平均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以平等、平均作为口号或纲领.历史上的农民造反(农民起义、农民战争)领袖曾提出过“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平均纲领,并影响深远.平等、平均思想,既是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的主张,也是数个朝代的农民造反领袖的口号.由此亦可见平等、平均的魅力.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这句俗话说明在中国民间普遍存在公正与平等的理念和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要端平中国这碗水.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的人才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
要历史地、辩正地、理性地看待生产力.搞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不能片面地、盲目地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是错误的,搞“唯生产力”论也是错误的.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不是终极目的,人的发展才是终极目的.不能以生产力指标、GDP指标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单纯指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走出近几年来的生产力崇拜、GDP崇拜、市场经济神话的误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不只是生产力的单方面发展.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为了生产力的一时发展而破坏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生产力也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