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9:39:54
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与“素质教育”
蔡元培先生1921年在美国考察时发表演说,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墨子.他说:“孔墨教育含有三种性质:(一)专门教育;(二)陶养德性;(三)社会教育.孔子有普通学六种:即礼、乐、射、御、书、数.专门学四种:甲.修词学;乙.伦理学;丙.政治学;丁.文学.孔子主张陶养性情,发达个性.其教人之法,为因材施教.其总的道德主义为中庸,与西哲亚里士多德相似,又极注重社会教育,故其收学生,无年龄界限及职业界限.”蔡元培先生考察欧美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大学教育应采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应参酌兼采.”(《在柏克来中国学生会演说词》)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他说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之所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89、425—426页)
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参阅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载《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孔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马融注日:“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论语义疏》)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种类.西周的学校为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大权是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那时叫“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有教无类”,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这就是蔡元培先生讲的孔子“其收学生,无年龄界限及职业界限.”
当今“素质教育”讨论很热烈,有人认为其重要精神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学会高质量地生存.湖南泥罗人归纳“素质教育”是:“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所谓孔墨的精神,就是仁爱兼爱,有教无类,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孩子,人人有得.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修己一一讲的是“德”.孔子无注意把握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关心人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事,这便是忠.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要宽待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人,这便是恕.假如你不能自觉帮助他人,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这个“他人”既指个人,也指群体,包括民族和国家.道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遍适用,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起码准则,被称为黄金规则.孔子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就是说,君子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好学的精神,应该用生命去追求真理实现理想,捍卫正义.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道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呀!
安人——讲的是“才”.孔子强调君子应有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的才干,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的能力,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如季康子想在孔子三个学生中挑选人才,孔子说:“由也果”(子路果断),“赐也达”(子贡通达),“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均可在政位上独挡一面.(《论语·雍也》)孟武伯曾问孔子其弟子情况,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子路这个学生,如果有千动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冉求这个学生,千户人口的县份,可叫他当县长,百韧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西赤这个学生,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以上见于《论语·公冶长》)
孔子还说,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此外,孔子还注意美育陶冶,他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论语·八份》).“美”指声音,就艺术形式而言;“善”指内容,就艺术实质而言.还提出君子应“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内容和形式,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之修养.
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
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由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由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遇到问题时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孔子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子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于“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意思的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论语·八份》)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孔子通过长期的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的个人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宋儒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尽相同.如孟前子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潜越,这才算是孝.孟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论语·为政》)
据《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自己想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当今的教育管理也应该从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入手,分配合理岗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