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姓氏里"朴"这个字怎么读?这个姓是中国的吗?来历是什么?那"朴树"应该是读pu三声 还是读piao二声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6:01:36
在姓氏里"朴"这个字怎么读?这个姓是中国的吗?来历是什么?那"朴树"应该是读pu三声 还是读piao二声呢?
在姓氏里"朴"这个字怎么读?
这个姓是中国的吗?来历是什么?那"朴树"应该是读pu三声 还是读piao二声呢?
在姓氏里"朴"这个字怎么读?这个姓是中国的吗?来历是什么?那"朴树"应该是读pu三声 还是读piao二声呢?
以下是我搜来的资料,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有点乱,凑合看吧.
朴”字的音
主题:“朴”字的音(1)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8:52:37 08月07日
[按] 【我本来也是跟兄一样,想等方言的材料说明这几个音的关系.看来不容易.也许大家和你我一样,都是平时只用“朴素”的音,其它的音是从字典上查出来的.我是既没见过朴树,也没吃过厚朴.姓朴的也只知道是朝鲜族的大姓,可是说实话,我还没遇到过姓朴的呢.想兄暂时还一筹莫展,我就先走一步,试着回答一下.请兄海涵.
我现查材料现写,请大家随时补充修正,也寄希望有方言材料随时补充上来.请版主原谅冒昧.】
“朴(繁体)”在《广韵》里出现在 4个地方,分别是:
(1)模韵,薄胡切:“朴澴(不是水旁,是立刀旁),县名,在武威.
澴音还.”折合今音是pu2.
(2)屋韵,蒲木切:“《尔雅》云:漱(不是水旁,是木旁)朴,心.又音
卜.” 折合今音是bu2.
(3)屋韵,博木切:“域(不是土旁,是木旁)朴,丛木.又音仆.朴
域,小木也.”折合今音是bu3.
(4)觉韵,匹角切:“木素”.后面要论证,这是今“朴素”的来源,
所以我们暂时定音为pu3.
另外,《广韵》也收了“朴”(简体),在觉韵繁体“朴”的后面:“朴,上同.又厚朴,药名.”
这里面,(1)-(3)都是复音词中的音,不知道是从什么路数上来的.看得出,有根底而且与今音有关的是(4).
(注:《尔雅》一句,通行的断句如此.似不通.望通人教我.)
主题:“朴”字的音(2)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6:34:00 08月08日
《现代汉语词典》的“朴”字有4个音,出现在下面的说法里:
(1) po1,朴刀.
(2) po4,朴树.朴硝.
(3) piao2,姓.
(4) pu3,朴厚,朴陋,朴茂,朴实,朴素,朴学,朴直.
另外,《字典》给“厚朴”的注音是po4.
可以看出,pu3是活棋,其他都是死子儿.
主题:“朴”字的音(3)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7:18:17 08月09日
《辞海》也是4个音,同《现代汉语词典》,不必罗列.
不过,《辞海》是百科辞典,它要照顾古今.所以《辞海》在pu3下列有从古至今的不同义项.我们看一看这些义项:
(1) 树皮.《文选·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李善注引《仓颉篇》:“朴,木皮也.”
(2) 未经加工的木材.《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
(3) 原价,本钱.《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4) 敦厚;质朴.《孔子家语·王言解》:“民敦俗朴.”陆机《羽扇赋》:“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
(5) 老子用语.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道”.……
第一项是皮相之见.秋蜩抱朴,它不抱在树皮上,难道还能抱在树心里?这句话不过是说,在肃杀的秋风里,寒蝉抱在木华脱尽的败枝上(所以叫“朴”)长鸣不已.“刀斧之断”就是加工,加工之前就是“朴”.所以“朴”才能成为变化之本,才能后来“十倍其朴”.开始的时候只有“朴”,后来“十倍其朴”就“妍”了.老子当然是希望去雕饰,归真朴.所以,归结起来,“朴”的意义就是“未经修饰之前的原本”,其它是这意义上的延伸.
主题:“朴”字的音(4)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19:55:57 08月10日
《广韵》“木素”的说法来自于《说文》:“朴,木素也.”“素”指没有修饰,原始的;“朴”是“未经修饰的原本”,“朴素”是近义词的合成.前引《广韵》四个字里,只有这个字是它可能的来源.可是问题出在“木素”的“朴”来源于觉韵,就折合来说,不应当是“pu3”,而应当是“po”(声调不可折合,我们后面再说.)
“朴”字以“噗(没有口)”得声.从前面引的《广韵》里就可以看出,四个字里有两个都是“屋”韵,而不是“觉”韵.翻开《广韵》更可以知道,这个声符的字在“屋”韵里的跟在“觉”韵里的完全不成比例,加上“沃”韵和“烛”韵的就更多了(今天可以同韵).下面把字引在下面,不需要认识,可以有一个概略的印象(以下用 + 号代替这个声符):
屋韵:
蒲木切:+毛,人+,臣+,矢+,+,禾+,木+
普木切:酉+,土+,禾+,手+,+鸟
博木切:水+,阜+,车+,女+,木+,犬+,足+,丝+,衣+,髡+,革+
沃韵:
蒲沃切:人+,臣+,金+,虫+,车+,+鸟
烛韵:
房玉切:幞,衣+
封曲切:革+
觉韵:
蒲角切:手人+
匹角切:璞,木+,牛+,土+
这就难怪了,觉韵的5个字,怎么能抵挡得了屋韵的32个字.而且,无论是繁体“朴”的谐声,还是简体“朴”的谐声,都是在“屋”韵(卜是博木切).可不,今天的事实也是大家能认得的“璞”和“朴”都念屋韵了.
(周末我休息,提前发表.星期一再见.)
主题:“朴”字的音(5)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11:59:11 08月13日
有人说,语音的特点就是“习非成是”.这话不假.前一阶段大家都因“呆dai”“呆ai”二字语音合并而议论纷纷.这二字原来的意义是有差别的.ai是死板,死心眼的意思;dai是发愣,精神不正常的意思.一个人死板,不一定发愣;一个人是呆子,看问题可不一定死板(多数时候,他不看问题),有时候呆子还会突发奇想.可是“呆子”是书面上常见字,ai是口语字,现在的读书人又不常说这个词,最后dai 的音就战胜了ai 的音.(读书人也不见得不说ai,我有一回在课堂上听见周祖谟先生说,“看问题也不能太ai了.”而且周先生的发音前面还带有声母ng.不知道是北京话的底层还是周先生特有的地方口音.可惜一代鸿儒,转眼之间就不在了,求教无门.)dai、ai合一是最近刚刚发生的事,众情汹涌.有些是历史上的事,人们也就安之若素了.举个例子来说,“三分之一”现在大家都读“fen1”,其实这个字本念“fen4”,浊声母.吴语区的人大概还能分出来.意思是三份儿里的一份儿.现在大家按“分”理解,好像也讲得通,然而终究不能那么妥贴.不过硬要讲妥贴,也未免太ai了;可是全然不去动脑筋,不就成了“呆子”了?(我没有责怪的意思——难得糊涂,也许是一种大智.)
“习非成是”也不是说故意乱念就可以,这与契机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力量对比.寡不敌众,优胜劣汰.从前,李白念李bo2,它怎么能顶得住白菜萝卜,白布红旗.李“伯”也就只好让位于李白了.“朴”字的音,按语音折合该念“po”,现在大家都念“pu”,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况且这件事是由来已久的.觉韵的这几个字到了宋代的《集韵》里就多数有了屋韵的异读,甚至连“朴”(简体)也有了屋韵的读法.所以现在还想复辟旧音,也就太ai了.
补充:《尔雅》郭注有一个地方说明“雕”等五个词时说:“五者皆治朴之名.”可证“朴”确实是“未治”之前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想看官也看累了,我也写倦了,pu3的音正好也讲完了.再写似乎腻味.暂时告一个段落吧.)
主题:“朴”字的音(6)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10:42:51 09月04日
(有始有终吧,我还是把这《“朴”字的音》写完.不过,以下所写,多少有一点学术性了,不能不表一些态,有说错的,有伤着的,请多包涵,也欢迎据理力争.)
其实,不但“朴素”的“朴”来源于“匹角切”,就是其他3个音也来自于这个反切.《广韵》的四个音,只有“匹角切”可以念“o”韵,其它的音只能是“u”韵.从那几个死子儿的读音被一分为三这件事可以看出,编字典的人大概和我们一样,根本就不知道那3个字念什么,只是依样画葫芦,查字典画出了那3个音,可惜画成瓢了.
“朴刀”我没有见过.从《现代汉语词典》的描写来看,大概就是一种没有修饰的,抡起来方便的实用刀.取名之由就是取其质朴的意思.
“朴硝”通称“皮硝”,是用来“硝皮”的.按《辞海》关于“朴硝”的说明,粗制的“朴硝”叫“皮硝”,精制的“朴硝”叫“芒硝”,可知“朴硝”的说法是相对“芒硝”而言的,也是取其“未治”的意思.
“厚朴”倒很简单.《广韵》收了这个词,就在“匹角切”的繁体的“朴”的后面.可是就连《广韵》已经注明“上同”的“朴素”的“朴”字都已经跑到了“u”韵,它又为什么要读“o”韵呢?
“朴”姓既然是姓,又不是一个常见姓,除了姓那个姓的人,别人也就不知道那是什么音了.我们后面要说明,其实那个音也是来自于“匹角切”.
既然它们都来自于“匹角切”,又为什么要被四分五裂呢?这根源于“朴”是个入声字.定音人吃了个烫山芋,心里烫的没抓挠,脸上还得装镇定.
主题:“朴”字的音(7)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7:38:41 09月05日
“朴”来自于入声,入声在官话区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已经死亡了的调.
可是入声是国粹,也是士大夫摇头晃脑的资本.俞敏先生曾回忆说:旧时念《大学》是“大学xue4之道dao3,在明明德de4”(《李汝珍〈音鉴〉里的入声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学”和“德”是入声字,可以看出,为了保存国粹,我国的士大夫是多么地甘冒佶曲聱牙于不顾.可是士大夫可以在念唐诗的时候念李白bo2,可是到了饭桌上,他也不敢把白菜说成“菠菜”.所以,这只能是一场闹剧.
天不作美,古入声的清音入声字在北京话里散入四声,没有规律可循.现代科学的研究法传入我国后,人们试图找到规律.最早有白涤洲先生的《北音入声演变考》(《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1931),后有陆志韦先生的《国语入声演变小考》(《燕京学报》第34期,1948),走的都是统计的路子.白氏的结果是不送气清入归阳平,送气清入归去声;陆氏的结果是不送气清入阴平阳平差不多,送气清入归入阴平的更多.这真叫人哭笑不得,本以为数字总是客观的,没想到连这所谓客观的数字也靠不住.
另一条路子是领悟的路.这当然最好的成果是平山久雄先生的《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平山先生发现,凡动词念阴平,名词念上声.不用说,这是了不起的发现.(真正的发现就是那种谁都看得见,可是谁也不知道;等到发现后,大家又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放在谁也发现得了的那种东西.——我曾经把这项成果告诉马希文先生,马先生感慨地说,他从各个角度对入声字做了统计,就是没有从这个角度统计.马先生是五十年代北京的神童,七十年代我国863计划的主持人,八十年代我国计算语言学的开创者.马先生是一位不懈的追求者,也是计算机专家.可见智者千虑,也有偶失的时候.而不讳言误失,才不失科学家的本色.去年马先生往生它界,谨此纪念我国这位真正的科学家.)的确,我们只要把字列在下面,大家谁都会看得出来:
吃喝说挖刮揭拍戳擦掐贴塞劈刷滴泼扎杀歇织哭出……
脚角骨铁血曲谷雪宿(xiu3)柏塔法色(shai3)室(shi3)……
事实胜于闭着眼睛的方法.这个结果无疑是对的.(我一点也没有否定方法的意思,我否定的是闭着眼睛的方法.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方法是客观规律的对应物.如果你拿来一种方法,居然可以解决问题,那只是说,那个事物的规律还没有用这种方法解决过,不是说那个方法是万能的.)——不过,就我的看法,平山先生对形成原因的解释还不能令人首肯,至少未达一间,有一个结还没有解开.目前这个发现是2+1=1,还不是1+1=1,希望有志于此的能最后解开这个语言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谜.
这就决定了,“朴”的声调不可能折合.那么,“朴”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声调又是怎么来的呢?
(注:“方法是客观规律的对应物”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课堂上听来的.可是老师也忘记出处了.向各位请教,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原出处,感谢不尽.——niina如何?)
主题:“朴”字的音(8)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7:16:38 09月06日
“朴刀”的“朴”是第一声,就先从它说起.
给“朴刀”定第一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编字典,你总要给一个字定一个音,不能因为不知道而空着.这是没办法的事.
为了给清音入声字定音,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有个规定:“古代清音入声字在北京话的声调,凡没有异读的,就采用北京已经通行的读法.凡是有异读的,假若其中有一个是阴平调,原则上采用阴平,例如:“息”,“击”.否则逐字考虑,采用比较通用的读法.”
所以,我估计,这个阴平调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决定的.
主题:“朴”字的音(9)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7:17:46 09月06日
“朴树”“厚朴”念去声,可是个开玩笑的音.
北京话没了入声,可就难坏了北京的读书人.——放到现在这网上,当然没问题,有人不是特别看不惯咬文嚼字吗?(不过你别看他在网上装潇洒,错别字满篇,真要给他填提职的表或者申请奖金的表,他恨不得情人给他当校对呢!)——可是那年头的读书人要做诗,还要押古韵,不知道入声这辈子别想得功名,于是就有了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理论:入声通通念去声.这就是第(7)节一开头演出的那一场俞敏先生说的闹剧.这和前面说的“原则上采用阴平”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或者用现在的时髦说法,刚好是一、二、三、四的“镜像原则”,两个极端交相辉映.这也就是为什么“厚朴”“朴树”念去声.
主题:“朴”字的音(10)
版权所有:了了斋 原作
提交时间:07:19:16 09月06日
“piao2”是“朴”姓的专用音.朝鲜人根本不念piao2,而是念pak.如果让汉人听起来,就是“pa”,根本听不成“piao2”.
其实这是北京话的老土话.“朴”字来源于“觉”韵.“觉”韵和“药”韵“铎”韵在中原地区念“o”韵(及其变体“e”韵),北京就念成“ao”韵.比如中原的“落luo”北京就念成“lao”;中原的“药yue”北京就念成“yao”;中原的“学xue”北京就念成“xiao”;中原的“觉jue”北京就念成“jiao”;中原的“郝he”北京就念成“hao”;中原的“弱ruo”北京就念成“rao”;中原的“着zhuo”北京就念成“zhao”;中原的“薄bo”北京就念成“bao”.当然了,中原的“朴po”北京就要念成“piao”了(以上举例里,“学、觉、朴”是同韵字).北京人和东北人是一路的.北京人和东北人见过朝鲜人,这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他们说朝鲜人姓“piao”,别人还敢说什么,这不,《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把“piao”收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