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爱国名人在名字后棉要有简短的说明!3Q!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10:45:43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在名字后棉要有简短的说明!3Q!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
在名字后棉要有简短的说明!3Q!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在名字后棉要有简短的说明!3Q!
陈毅(1901~1972年)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 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 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 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闻一多(1899-1946)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 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清光绪时进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沈钧儒自幼聪颖, 有7岁(实为周岁5岁)能诗之誉.13岁即积诗成帙.15岁考秀才得中,诗赋列为第一.
沈钧儒青少年时,即十分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家庭环境熏 陶着沈钧儒的思想品德,影响着他的一生.
晚清时祖国的深重苦难,激发着沈钧儒的爱国之情.沈钧儒 19岁时,爆发了中日甲午之战.他见外患日深,更加关心时务,写了数篇诗文以寄忧国愤世的激昂之情.
1900年,父沈翰病逝.为解决家庭困难,沈钧儒与胞兄保儒 应叔沈卫之召,赴陕西三原学署任阅卷.在陕西,他与沈卫的学生于右任等创办了三原印书局,翻印康梁所著书籍,大谈维新革 命.
1903年,沈钧儒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殿试得“赐进士出 身”衔,被签分刑部贵州司主事.当时,沈钧儒见日本维新后,日 益富强,遂申请留学日本盼能为振兴祖国寻求出路.
1905年秋,得以新科进士派赴日本,入东京私立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政治部学 习,后继入补修科,于1908年4月毕业回国.
1908年9月,沈钧儒任浙江谘议局筹办处总参议.次年春,与阮性存、褚辅成、陈敬第等发起组织立宪国民社,以推动浙江省 的立宪运动.10月当选为浙江省谘议局副议长.同时,沈钧儒参加了江苏省谘议局发起的国会请愿代表谈话会,三次进京请愿速 开国会,均遭失败.自此,他看出清廷的所谓预备立宪,只不过 是一种骗局,决心转向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与陈时夏一起担任浙江起义的政治组 织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 1912年初,沈钧儒当选为浙江省教育会副会长,浙江省临时 议会议员.2月任浙江省教育司司长,任内,他整顿了省内学校, 对教育制度多所兴革.年底,他辞去各种行政职务,膺选为国会 参议院浙江省候补议员.
1912年4月,沈钩儒被选为统一共和党参议,5月经褚辅成、 顾乃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8月继为国民党党员.约于此时,他参加了南社.
1913年他支持国会议员联合弹劾袁世凯,并积极参与天坛宪法草案的起草.9月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
1916年6月黎元洪出任大总统,沈钧儒被派为浙江代表到北 京共商国策.1917年3月任司法部秘书,并参加以张耀曾、李根 源为首的政学会.?月辞司法部秘书职南下.
1918年6月,广州国会递补沈钧儒为正式议员,到广州参加 参议院活动及参加制宪,1919年9、10月间,为破坏段祺瑞政府 的武力统一计划,衔命赴闽潜入浙军潘国纲部,使该部脱离北洋军阀指挥,保持中立.1920年9月任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 10月离职回沪.
回沪后,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以写作为生,著《家庭 新论》论述家庭问题及社会问题.1922年任《中华新报》主笔.同 年6月北上,任国会参议院秘书长.8月,当选为国会宪法起草委 员会委员.1923年6月,为反对曹锟贿选,坚辞秘书长职,赴沪, 与离京议员一起频发通电和宣言,抨击、揭露和声讨曹锟的违法 贿选.
1924年11月,沈钧儒等国会拒贿议员联合发表宣言成立国 会非常会议,企图以此对抗临时执政段棋瑞及其提出的善后会议, 以维护们临时约法》.最终,无结果而散.
1926年9月,与褚辅成、沈恩孚、黄炎培等发起组织苏浙皖 三省联合会,反对军阀孙传芳等,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与褚辅成同时被捕,险遭杀害.
1927年秋任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上海法学院)教务长,他 坚持民主办学,主张学术自由和自由结社,培养了不少法学专门 人才如著名法学家沙千里、林亨元等.1933年创办正行女子中学, 任董事长,1935年又亲任校长.同时在上海从事律师工作,以敢 于主持正义不畏强豪而称誉于律师界.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 同盟,任上海分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后又当选为上海分会执 行委员.4月,为营救被捕的陈赓等人,与宋庆龄、蔡元培等7人当选为民权保障同盟营救政治犯委员会委员.
“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钧儒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一.二八”战事爆发,他更是全力以赴的支援十九路军进 行淞沪抗战.1935年12月他与上海文化界的一些爱国进步人士 马相伯、邹韬奋等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组织上海文 化界救国会,任执行委员.次年1月,扩大为上海各界救国联合 会,任主席,5月31日联合全国各界抗日力量组成全国各界救国 联合会,任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负责组织工作.
1936年11月23日,沈钧儒与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 狱.为了抗日救国,沈钧儒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屈不挠同反 动派进行斗争.“七七”抗战后,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于1937年 7月31日将“七君子”交保释放.
1938年10月到重庆,自此,他便主要围绕着坚持持久抗战, 坚持国内团结,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民主,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 权,反对独裁;要求早日实施民主宪政等问题与国民党政府进行 斗争.终为国民党所不容,被排除在1942年7月公布的国民参政 会第三届参政员名单之外.
1939年9月初与邹韬奋、章乃器等在重庆发起成立统一建国 同志会.1941年为调解国共冲突,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第三党 性质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 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2月救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改 称为中国人民救国会,沈钧儒当选主席.1946年1月任民盟参加 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和中共代表密切合作,争取和平、团结、民 主、统一.
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沈钧儒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在民盟总部被迫宣布自行解散后,于11月 26日秘密离沪赴港,与章伯钧、周新民等于1948年1月领导召开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中间路线,恢复领导机构,重新确定 民盟的路线和政策.全会决定沈钧儒与章伯钧以中常委名义领导 全盟工作.同年5月代表民盟及人救会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 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并秘密离开香港,于9月29日抵达哈尔滨. 与中共中央代表就有关新政协的性质、任务等进行协商,形成了 决议.1949年2月到北平,任民盟出席新政协代表和新政治协商 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在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为建国初期建立人 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国以来,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2月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53年当选为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1955年张澜主席逝世,沈钧儒任代理主席.次年,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直至去世. 1949年12月,在沈钧儒主持下,中国人民救国会发表宣言,鉴于 中国人民已翻身作主,救国会已完成历史使命,宣告光荣结束.
著有《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等.
1963年6月11日,沈 钧儒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卒年七十.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编辑词条陈潭秋
(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次年7月与董必武一起代表湖北参加中共一大回汉后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1923年2月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先后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中央红军长征时,留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8月,与陈云等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17日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在监狱中坚贞不屈,次年9月27日遭杀害.由于消息隔绝,在中共七大上仍被选为中央委员
恽代英(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又名蘧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武昌中华大学文学系毕业.“五四运动”时,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 民,还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19--1921年,他在湖北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1923年被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以其雄辩的才能、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教育了广大革命青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和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编辑《新建设》月刊,宣传我党原则立场,批驳国民党右派的种种谬论“中山舰率件”后,为加强黄埔军校的领导工作,党派恽代英到黄埔军校任主任政治总教官.在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的情况下,他就军队的建设、政治工作等写出了重要的论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1930年在上海被捕.1931年4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7岁.
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党团干事.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同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斗争.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28年底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恽代英是敌人切齿痛恨的共产党人.早在黄埔军校,恽代英便被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因此把他作为重点搜捕对象.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的领袖和导师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诗篇.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编辑本段生平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
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时,长兄元金13岁,小弟元坚9岁.
1879年,光绪五年蔡元培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年,光绪六年蔡元培13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蔡元培18岁时,设馆教书.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蔡元培22岁时中举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绪十六年,蔡元培23岁时,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光绪甲午二十年蔡元培27岁时,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
1898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31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同年六君子被害,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维新产物均遭慈嬉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