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植物与五色糯米饭的秘密》要求600字数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7:50:21
作文《植物与五色糯米饭的秘密》要求600字数左右.
作文《植物与五色糯米饭的秘密》要求600字数左右.
作文《植物与五色糯米饭的秘密》要求600字数左右.
五色糯米饭的文化来源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美食.每年“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选好优质糯米,将糯米洗干净,然后染以从红蓝草、黄饭花、枫树叶、紫番藤提取的彩色汁液,再放入蒸笼中蒸熟,做成红、蓝、黄、紫四色,加上糯米的白色合成五色,艳丽多彩、清香四溢并有益于人体健康.杜甫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佳句.
可以说,五色糯米饭不仅仅是壮、苗等民族的一种美食,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象征,一种习俗.它已经成为了壮、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五色糯米饭最早来源于何处呢?
一说五色糯饭是壮乡的习俗特制.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大人们都在忙碌着做糯米饭.据老人说,壮乡耙田、耙地靠水牛.从农历四月到九月,是水牛最辛苦的时节.为了感谢水牛的贡献,人们都在四月初八做五色糯米饭,用梧桐叶包给耕牛吃.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竟成了一种习俗.后来三月三“歌节”、“清明节”或喜庆的日子,壮家人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但这种说法好像过于牵强,因为五色糯米饭既不是耕牛最喜欢的食物,也不是感谢耕牛的最佳食物.再说它是用来感谢牛的,而牛又不是壮族的祖先,为什么要用五色糯米饭来祭祖呢?
另一说是广泛流传于海南苗族地区的《神农公》传说.其故事大意是:
早在盘皇出世之前,苗族有个祖先叫神农公.他是一个孤儿,那时还没有谷物,人们只能吃树叶草根.神农公为了寻找谷物,造福人类,历尽千辛万苦,尝尽百草野果,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找到了几十粒野谷.他便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谷物出芽了,他松土、拔草,禾苗扬花抽穗,他日夜守护,赶鸟驱兽,好不容易收获到了黄灿灿的谷穗.他一粒未吃,把谷物都分给苗人,并教苗人种田.后来黎人和汉人也学会了种田.神农公死后,苗族为了纪念神农公的功德,每逢插秧和收获谷物时,都要煮一顿米饭供祭神农老祖公.农历三月三是神农找到谷种的吉日.这天苗族男女老幼欢度三月三,捉鱼杀鸡买肉备酒,做好红、黄、黑、绿、白五色糯米饭,穿上节日盛装,披金戴银,唱歌跳舞,纪念神农公.
但我认为这则传说流传的时间可能比较晚,因为出现有关盘古的最早记载是唐代的《酉阳杂俎》,而且上面的故事还出现了金银首饰和民族的分化(汉族和黎族)等内容.所以这则传说提供的五色糯米饭的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过是唐代而已.但五色糯米饭出现的时间却远比我们推想的要久远的多.
种种迹象表明,五色糯米饭的出现和龙母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关民族和文物的许多专家认为,"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环大明山地区".而在环大明山的武鸣、上林等地,又以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龙母文化最为引人注目.早在1972年,该地就从石南海发现了石锛、石斧、杵、等石器和铜刀、铜锹等青铜器.这表明,石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另外,从塘红出土的一个铜鼓,比壮族一个大首领韦厥墓里陪葬的铜鼓还大.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俚僚(古代壮族人的称谓)铸铜为鼓,鼓惟高大为贵". 从现存于上林县文物所的铜鼓工艺上看,这些出现于东汉的铜鼓,工艺之精细实属罕见,这说明,早在东汉以至秦朝以前,石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十分先进,这就为龙母文化奠定了深远的历史基础.
又,专家发现,该地龙母墓所在的石门"岜仙",从山脚往龙母墓所在的山洞"敢仙"的石子阶梯,那些阶梯的石头,都砌得十分工整,但竟然没有任何铁器凿刻过的痕迹.从山脚到岩洞大约有300米的距离,这样的工程在古代来说也不算小,但为什么都没有铁器凿刻过的痕迹呢?这说明这条石头路是还没有出现铁器的年代建成的,应该是在青铜器出现以前的新石器古代.另外,在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以"壮族在线"总顾问谢寿球为组长的专家组在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又发现了一个龙母村.因此,综合种种因素,专家认为,石门的龙母文化是最具有原生性的!
费了这么大的周折,其实都是为了说明五色糯米饭最早来源于下面的传说,一个很可能从新石器时代就在上林人民口头和心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说:
石门村前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潭,当地人叫做石南海.相传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
当她孤独愁闷的时候,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一次,她正在切猪菜,小蛇一边在旁边玩,一边用尾巴帮她把散出去的猪菜扫回来,寡妇一不小心就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从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当作儿子来疼爱他.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特掘"渐渐长大,长得同桩柱子一般粗了,他先是到村前的水塘里,然后到石南海里生活.他看见"母亲"生活得太清苦,便从石南海里打鱼回来赡养他"母亲".
后来寡妇死了,"特掘"往北方飞去,一个时辰后他刮回一个红棺材,收殓好"母亲",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特掘"随风把棺材送上石门村后面的一座高山上的山洞里,挂在山洞前上方的峭壁上.因为埋葬寡妇的那天是农历的三月三,所以在石门,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一阵风刮回来,相传是"特掘"回来给他母亲扫墓了.后来,人们把葬"持掘""母亲"的那座山叫"岜仙",那个山洞叫"敢仙".人们也自发从山脚修起一条石阶路到山洞里,并在山洞里设了"特掘"和他"母亲"的神坛,每逢初一、十五都来朝拜,求雨乞福,每求必应.因为"特掘"在人世的时候爱吃他"母亲"做的糯米饭,为了纪念"特掘",所以当地人都按照"特掘"身上的花纹做成了"五色饭".
当然,这则传说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润色和变异,但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查,源生石门龙母文化的深潭、岜仙、敢仙、龙母故居旧址和神坛和不同版本所传说的位置相符,这又为石门的龙母文化烙下真实印记,为该地的龙母文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理基础.而且,在不同版本的龙母文化传说中,也只有石门的龙母去世之日为三月初二,下葬之日为三月初三,"特掘"每年回来扫墓的时间也是三月初三.这就解释了五色糯米饭祭祖和“三月三”的关系.
总之,石门的历史、人文和地理基础,不仅源生出古老丰富的龙母文化,而且与这文化相伴而来的还有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