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的差别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9 07:12:29
中英文化的差别1000字
中英文化的差别
1000字
中英文化的差别1000字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
(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
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
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
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
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
2、姓氏使用的差异
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
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
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
3、称呼上的差异
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
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
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
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
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
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
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
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well.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you.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3、其他差异
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
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
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
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