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5 20:29:06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在百度和搜狗上可以搜: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meiganj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