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文章,短一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0:19:07
老舍的文章,短一点的
老舍的文章,短一点的
老舍的文章,短一点的
谈读书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
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
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
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
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
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
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
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惜,我没有坚持下
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
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
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
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
趣,尽管我们并不想作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
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
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
确.及至读了有关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
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不是的.这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
见,会重新去想一想.这么再想一想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
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
喜爱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大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
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学来些耍字眼儿,故意
逗笑等等“窍门”,扬扬得意.后来,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我才晓得原
来我所摹拟的正是那个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乎他会故意逗笑——假
若他能够控制自己,减少些绕着弯子逗笑儿,他会更伟大!特别使我高兴的是近几
年来看到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写成的评论.这些评论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狄
更斯和别的名家安放在文学史中最合适的地位,既说明他们的所以伟大,也指出他
们的局限与缺点.他们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像.这使我
不再迷信,多么好啊!是的,有关于大作家的著作有很多,我们读不过来,其中某
些旧作读了也不见得有好处.读那些新的吧.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
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
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地吸收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较比深入、细致,逐
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烂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处都成立几个人的读书小组,约定时间举行座谈,交
换意见,必有好处.我们必须多读书,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览群书.假若有读
书小组呢,就可以各将所得,告诉别人;或同读一书,各抒己见;或一人读《红楼
梦》,另一人读《曹雪芹传》,另一人读《红楼梦研究》,而后座谈,献宝取经.
我想这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妨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