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过年 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8:58:00
梁实秋过年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梁实秋过年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梁实秋过年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守岁  放鞭炮烟花  年夜饭  拜年  以下是全文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

梁实秋过年 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
梁实秋过年 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

梁实秋过年 写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相同之处
守岁
  放鞭炮烟花
  年夜饭
  拜年
  以下是全文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日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出现.我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逛厂甸,我们是一定要去的,不是为了喝豆汁儿、吃煮豌豆,或是那大糖葫芦,是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庙去买旧书.白云观我们也去过一次,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哪里有神仙可会,我再也不作第二次想.过年时,我最难忘的娱乐之一是放风筝,风和日丽的时候,独自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持线桄子,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风而起,一霎时遇到罡风,稳稳地停在半天空,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滋乐.
  民国元年初,大总统袁世凯唆使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兵变,大掠平津,那一天正是阴历正月十二,给万民欢腾的新年假期做了一个悲惨而荒谬的结束,从此每个新年我心里就有一个驱不散的阴影.大家都说恭贺新喜,我不知喜从何来.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
  “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合含饴弄孙(如果他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西谚有云:“没有狗老得不能学新把戏.”岂可人不如狗?并且可以很容易地举出许多榜样,例如:
  一、摩西老祖母一百岁时还在画画.
  二、罗素九十四岁时还在奔走世界和平.
  三、萧伯纳九十二岁还在编戏.
  四、史怀泽八十九岁还在非洲行医.
  五、歌德写完他的《浮士德》时是八十三岁.
  旁敲侧击,教他见贤思齐,争上游,不可以自甘老朽,饱食终日.游手好闲,耗吃等死,就是没出息.年轻人没出息,犹有指望,指望他有朝一日悛悔自新.上了年纪的人没出息,还有什么指望?二辈子!
  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已经生男育女,在父母眼中他还是孩子.所以老莱子彩衣娱亲,仆地作儿啼,算是孝行.那时候他已经行年七十,他的父母该是九十以上的人了.这种孝行如今不可能发生.如今的孩子,翅膀一硬,就要远走高飞,此后男婚女嫁,小两口子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五世同堂乃成为一种幻想,或竟是梦魇.现代子女应该早早提醒父母,老境如何打发,宜早为之计,告诉他们如何储蓄以为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心理有所准备,需要自求多福.颐养天年,与儿女无涉.俗语说:“一个人可以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不活一个爸爸.”那就是因为儿子本身也要养活儿子,自顾不暇,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忙不过来.十个儿子互相推诿,爸爸就没人管了.
  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勤俭起家的人无不爱惜物资.一颗饭粒都不可剩在碗里,更不可以落在地上.一张纸,一根绳,都不能委弃,以至家家都有一屋子的破铜烂铁.陶侃竹头木屑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须知陶侃至少有储存那些竹头木屑的地方.如今三房两厅的逼仄的局面,如何容得下那一大堆的东西?所以作子女的在家里要不时地负起清除家里陈年垃圾的责任.要教导父母,莫要心疼,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们中国人一般没有立遗嘱的习惯,尽管死后子女打得头破血出,或是把一张楠木桌锯成两半以便平分,或是缠讼经年丢人现眼,就是不肯早一点安排清楚.其原因在于讳言死.人活着的时候称死为“不讳”或“不可讳”,那意思就是说能讳时则讳,直到翘了辫子才不再讳.逼父母立遗嘱,这当然使不得.劝父母立遗嘱,也很难启齿.究竟如何使父母早立遗嘱,就要相机行事,趁父母心情开朗的时候,婉转进言,善为说词,以不伤感情为主.等到父母病革,快到易箦的时候才请他口授遗言,似乎是太晚了一些.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设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矢,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有些事情是需要解释的,例如:中年发福不是好现象,要防止血压高,要注意胆固醇等.
  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不足以当尊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