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写作背景我的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12:11:08
土地的誓言写作背景我的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
土地的誓言写作背景
我的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
土地的誓言写作背景我的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初一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全书第九课.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昌图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写作背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