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1:34:20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686.htm#2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全部展开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收起
诗文解释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全部展开
诗文解释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诗文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
收起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他说对了!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全部展开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收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诗人:常建(708年-765年),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符合古诗给人的意境(7张) 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二、注释
1、[古寺...
全部展开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诗人:常建(708年-765年),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符合古诗给人的意境(7张) 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曲径]:一作“竹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23、[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4、[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的大意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无、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编辑本段三、作者简介
作者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2006年有古碑证籍常建的祖籍为邢台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曲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 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四、诗歌简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编辑本段五、诗歌鉴赏
1、鉴赏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2、鉴赏二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编辑本段六、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编辑本段七 破山寺简介
常熟兴福寺,又名大慈寺、破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常熟市虞山北麓,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编辑本段八、常建其诗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河岳英灵集》中常建序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于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最著名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优游中写会悟,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和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现江苏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蓍名景点,全赖常建此诗以传。
编辑本段九、常建诗选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此诗语言情致幽静,引人远思,反映了作者的隐逸生活。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极),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此诗在盛唐时已传为山水诗名篇,清朝受到“神韵派”推崇。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此诗见《河岳英灵集》,也被墓志铭例举,有名于当时。
塞下曲之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此诗独辟蹊径,得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编辑本段十、欧阳修的评价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曲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
编辑本段十一、演化成语
万籁俱寂; 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俱:都;全。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编辑本段十二、题目意思
“古寺、禅房、空人心、钟磬音”都与禅教文化有关,因此称这首诗是说佛诗恐怕并不会过分。“古寺”一般都建在深山,而在“清晨”由于香客未盛、佛法未行,故这佛寺是特别清静的。因此,可以说该诗意境的“幽静澄明”确实营造得很成功。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么一种意境呢?因为这幽静境地是在古寺,古寺又是僧人吃斋念佛、参禅悟道的场所,也即僧人们需要清幽宁静的环境来静本性、悟佛理。因此,与其说是诗人写出了诗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清幽境地,还不如说是僧人们选择了能使人六根清净的最佳佛场来静心养禅。当然,笔者还认为本诗实质就是参禅悟道“过程”的再现,以及对参透佛法“境界”的描录。请看,高僧在掩映在花木丛中幽静的禅房里经常坐禅冥思,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忽然灵光一现,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深奥禅理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它有如醍醐灌顶,又犹如“初日照高林”(一缕几缕阳光从高深茂密的树林缝隙中透漏下来),是有形之“光”。又,坐在幽静的禅房里也可以理解为在闭目冥想,摒除杂念,使人的心地格外地澄澈明净不染尘埃;也因为格外“空人心”,致使僧人心志专一,似乎“万籁此都寂”,只留下佛法清音从“西方”(即心灵深处)传来,是有声之“音”。故这“光”是佛之圣光,“音”也是佛界仙音。还有,“花木深”、“山光悦鸟性”等描绘了春景,使读者温暖惬意。往深里想,这如春温暖,又岂不是高僧们参得佛理之喜悦的感觉呢?或者说,一两个禅机佛理如一两缕春日初阳的温暖,而晴空万里的春阳温暖则象征着无边的佛法。因此,禅心即事理,佛法广无边。而“曲径通幽”也向世人阐明了悟出道理的道路曲折、困难重重。总之,以佛意品悟《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也觉得有些趣味;真的,让人感觉该诗实在是“参禅机、悟佛法两相皆宜”。
编辑本段十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的三、四句的特点
双关手法 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 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收起
借口是垃圾的坎坎坷坷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全部展开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收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
全部展开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