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的作文关于长城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25:53
500字的作文关于长城急
500字的作文关于长城
急
500字的作文关于长城急
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万里长城 八达岭
八达岭位于延庆县,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其关城建于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名居庸外镇,西名北门锁钥,都是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这一段的城墙,依山势修筑,墙身高大坚固,下部为条石台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顶部地面铺缦方砖,嵌缝密实.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城墙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达十四公尺.墙基平均宽六公尺半,顶宽五公尺余,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进.
万里长城 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昌平县,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益.砌旁局山耸立,翠嶂重叠,中有长达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称关沟.这里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把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徙居于此.汉代沿称,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笼,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万里长城 金山岭
金山岭在热河滦平县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因修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峰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长城建于一五七○年(明隆庆四年),相传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谭纶修建的,约长三十公里,依山势蜿蜒曲折,高低隐现,气势磅礴.由于这里地势低缓,易攻难守,城墙修筑得十分厚实坚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关要塞星罗棋布,楼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各有不同,楼墩有方形、扁形、圆形等,楼顶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钻天等形状,此外还不多孔眼的了望台,以及长城沿线少见的库房楼等.
万里长城 黄崖关
黄崖关长城在蓟县北三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这一段长城建筑特点是,台墙有砖有石,敌楼有方有圆,砌垒砖有空心有实心.关城塞堡、敌台水关,应有尽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险奇秀于一身.
万里长城 山海关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名镇东,内悬“天下第一关”匾额,西门名迎恩,南门名望佯,北门名威远,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建钟鼓楼,城外有护城河.
万里长城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坐落在祁连山脉文殊山与合黎山脉黑山间的峡谷地带嘉峪塬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汉隋两代已建有墩台,由于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悠久的修建历史,巨大的建筑规模.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政治家,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自然概况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更多信息】
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 奇观.”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文化宝藏,历史丰碑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五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五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