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鲁迅读别人作品后写的读后感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23:23:11
谁有鲁迅读别人作品后写的读后感啊
谁有鲁迅读别人作品后写的读后感啊
谁有鲁迅读别人作品后写的读后感啊
出自《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小引》
鲁迅先生在讲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这句话,但《中国小说史略》上并无这句话.
《绛洞花主》小引
《红楼梦》〔2〕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现在,陈君梦韶〔4〕以此书作社会家庭问题剧,自然也无所不可的.先前虽有几篇剧 本,却都是为了演者而作,并非为了剧本而作.又都是片段,不足统观全局.《红楼梦散 套》具有首尾,然而陈旧了.此本最后出,销熔一切,铸入十四幕中,百余回的一部大书, 一览可尽,而神情依然具在;如果排演,当然会更可观.我不知道剧本的作法,但深佩服作 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灯下读完,僭为短引云尔.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鲁迅记于厦门.
三.谈《小引》 鲁迅先生在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四日于厦门写下了著名的《小引》一文.全文虽仅有三百余字,却对《红楼梦》有着他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写道:“《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这段话是一段红学史上评价《红楼梦》思想的名言,是鲁迅先生概括式的精邃评价.有一句俗语叫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正是在举例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鲁迅先生认为所谓什么“经学家”、“道学家”、“才子”、“革命家”、“流言家”之类的人看问题是很片面的,他们只能在自己所处的阶级之中,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去用自己的观点来看《红楼梦》.可是我也觉得,鲁迅先生的话也并无贬低这几类人的意思.有人也会说,鲁迅自己不也是革命家吗?他为何看不见“排满”呢?我想,首先,鲁迅先生是革命家;其次与其讲他看不见“排满”,倒不如说他看到了“排满”之更上层;抑或者鲁迅先生与单纯的革命家不同吧,他同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能够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去审视《红楼梦》的艺术与思想文化价值.这也便是鲁迅先生的超越前人的思想之一.那么,鲁迅先生讲“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先从《红楼梦》中人物的死亡说起.诸联在他的专著《红楼评梦》中有一段精辟而巧妙的概述.他说“人至于死,无不一矣.如可卿之死也使人思,金钏之死也使人惜,晴雯之死也使人惨,尤三姐之死也使人愤,二姐之死也使人恨,司棋之死也使人骇,黛玉之死也使人伤,金桂之死也使人爽,迎春之死也使人恼,贾母之死也使人羡,鸳鸯之死也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也使人快,凤姐之死也使人叹,妙玉之死也使人疑,毫无一同者.非死者之不同,乃生者之笔不同也.”此段语道出了大部分重要人物死亡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而鲁迅先生却借宝玉之眼,以宝玉看见人物死亡的必然性来阐释自己的观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很重,我们知道,《石头记》之所以名为《石头记》,是因为小说以“石头”作为一名关注贯穿全书事件发展的“记者”,以“石头”的化身“通灵宝玉”来跟随着贾宝玉,用宝玉的眼睛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而贾宝玉看见的死亡也正是“石头”所看见的,由于“石头”作为一个客观意义上的旁观者,所以它的记录是相对客观与现实的;所以宝玉眼中所看见的一切,包括死亡,也是客观与现实的.换句话讲,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而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谶语的范围了.鲁迅先生一语中的,仅用此一句话,便阐明清楚了他对《石头记》中石头的作用以及小说暗示当时社会现实作用的正确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主旨的理解之深,并非在胡适、蔡元培之下,亦是当时很多学者所难以企及的.四.从一个经典评价谈起鲁迅先生在文学与史学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大多数朋友只是了解一些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但是他在我国史学上,以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他崇高的论史评史地位.《中国小说史略》以简明扼要的写史风格,突出了许许多多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中,提及次数最多、篇幅最长的是《红楼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中详细叙述了《红楼梦》的内容以及通行本的成书过程,并且列出了简明的“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关系图表,以及对曹公雪芹的家族也有简明的介绍.而《中国小说史略》中的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才是鲁迅评价《红楼梦》的重要篇章.他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但是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以不好的影响.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此段文字是评论《红楼梦》思想与写法超越性的重中之重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