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0字左右的时事点评!尽量要多篇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4:04:31
求200字左右的时事点评!尽量要多篇啦
求200字左右的时事点评!
尽量要多篇啦
求200字左右的时事点评!尽量要多篇啦
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rld/detail_2010_07/16/1780643_0.shtml
联合早报:欧洲经济危机下的“法德联姻”2010年07月16日 08:20中新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中新网7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刊文《欧洲经济危机下的“法德联姻”》.文章说,欧洲和平统一和政经一体化的龙头“法德联姻”日益出现不谐和音.然而欧盟毕竟还没到达“大限”关头,法德联姻还积累有很大的共同利益交集,这对“患难夫妻”在可预见的未来尚不至于“各自分飞”.不过,法德同床异梦无疑是欧洲大一统进程的显著挫折.
文章摘编如下:
希腊政府的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威胁到欧元作为欧洲统一货币的可持续性,成为欧盟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从各种迹象看,这场噩梦远未结束,例如葡萄牙政府债券的信誉档次,刚刚被华尔街穆迪公司连降两级,进一步加深了欧元面临的严重挑战.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这场危机之中,战后欧洲和平统一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龙头——“法德联姻”之间,日益出现不谐和声音,甚至“散伙”的流言,颇有点中国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应验.
法国《世界报》新近一篇有关社论,劈头第一句就是“法德关系日益紧张”,《费加罗报》采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也单刀直入质询“法国是否为了挽救法德联姻的必要而付出过高代价”?德国《世界报》也指出,德法两国在债务危机和欧盟政策上的分歧“达到了多年未见的程度”.
这一局面还表现在领袖之间的个人关系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之间本来就没有太多交谊,年来的欧洲债务危机更增加了两人的歧见,导致日益冷淡的个人关系.尤其是上月初,在专程采访的法国记者团已经到达柏林机场后,萨科齐和默克尔间的一场峰会突然被临时取消,突显了高峰关系的恶化.
据德国传媒透露,默克尔在最后一分钟取消这次峰会,旨在报复萨科齐早先与南欧各国“合谋”,以突然袭击和不惜法德轴心散伙的政治讹诈,强迫柏林同意以德国支撑的欧盟公款解救“猪猡四国”主权债务,从而解救了持有大量这些政府债券的法国银行.
法德文化差异的经济效果
法德关系紧张化,有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深层原因.两国分歧的最大“结构性动因”,是长期以来,法国的经济发展与西南欧“猪猡四国”类似,主要靠消费增长刺激,并且导致无节制的政府开支和债务;而德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出口,朝野都以勤俭节约著称.这里的事实是在法德两国推动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一体化之后,两国人口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享乐”和“勤劳”社会文化差别.
文化和利益差异导致两国对欧盟未来方向的重大分歧.萨科齐主张加深欧盟15国核心的一体化,作为共同防范和解救欧元危机的长远策略,说穿了有进一步将德国这一大施主拉下水来“均贫富”的用意.默克尔则不以为然,而强调建立和加强欧洲各国必须遵守的“财务纪律”,以避免德国纳税人继续成为替欧盟买单的冤大头.
法德分歧的明朗化还有精英阶层的历史“代沟”因素.最早建立“法德煤钢联营”而开创欧洲一体化过程的两国政治领袖,亲身经历了法德百年世仇的惨重危害.此后继续推动欧洲统一的两国领袖都,对这一世仇的恶果记忆犹新,而且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朝野背有重大的二战历史责任包袱,在法德联姻中始终以欧洲共同利益为重.
两德统一和老一代领袖退出政治舞台,显著改变了上述局面.德国不仅变成无可争议的欧洲经济老大,也日益成为政治大国.尤其是大部原属普鲁士的东德地区回归,显著改变了天主教多数的西德主导的宗教文化.默克尔本人就是信仰新教的东德人士,加深了法德两国在“工作伦理”上的文化差异.
德国逐渐走出二战阴影、施展大国影响的例子,还有今年春季柏林公开抱怨欧盟的英籍外交主席阿什顿任命太多的本国人士,而没有代表“共同的欧洲利益”.
回顾中左的密特朗总统和中右的科尔总理、以及中右的希拉克总统和中左的施罗德总理任上,法德两国在领袖层次始终维持了密切的政府合作和个人私谊关系,同属中右的萨尔科齐总统和默克尔总理之间的冷淡关系更加瞩目.
这一局面还受到两国领袖内政危机的刺激:萨科齐总统面对政治捐款丑闻的冲击,而德国执政党联盟在地方选举中不断败绩,默克尔总理被不少人看作“五日京兆”.
回到“夫妻本是同林鸟”比喻,欧元虽然面临隐约的“生存危机”,欧盟毕竟还没有到达“大限”(或“大难”)关头,半个多世纪来的法德联姻还积累有很大的共同利益交集,这对“患难夫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尚不至于“各自分飞”.然而法德之间的同床异梦,无疑是欧洲大一统进程的显著挫折.(于时语)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hjd/qqsrx/detail_2010_07/16/1782156_1.shtml
朱文晖:不应过分担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2010年07月16日 11:32凤凰卫视【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条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我们来关心中国的经济走势,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公报,表示中国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长11.1%,而CPI的增长则是2.6,我们首先来看这则新闻.
解说:统计局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84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0.3%,低于第一季度的表现,显示经济增速有回落.统计局发言人表示这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有利于防止经济从偏快向过热转化.而相比去年从8%的增速目标,上半年的强劲表现使外界预期下半年中央可能收紧宏观政策.不过统计局官员说,会继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抵御外部增长的疲软和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盛来运(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预见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记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6%,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2.9%,环比却是出现了下降.至于许多人所感受到的粮食价格涨,住房价格涨等等的价格上涨相比,明显的是出人意料.
解说:盛来运说CPI的增长中有超过一半是受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今年的新涨价因素只有1.2%,显示价格稳定温和,回应了外界的通胀担忧.而一度疯狂的房地产行业,上半年投资增长仍然较快,高达38%.盛来运说对房地产的调控带给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没有显现.
姜声扬:相关的话题,我们请朱先生继续为我们做分析.朱先生,刚才我们在新闻片段当中看到GDP上半年增长11.1%,二季度是增长10.3%,显示经济增速是有所回落,另外CPI是上涨2.6%,通胀是有所舒缓了,请问这是宏观调控发挥得作用呢,还是外围因素,欧美市场疲弱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有警惕,而中国的经济走势,未来如何?
不应过分担忧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朱文晖:我想很明显这次的放缓是宏观的调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外围在整个第二季度,我们看5、6月份的数字是非常强劲的,中国的出口是非常强劲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市场心理的影响.比如说市场心理它不看好后市的时候,他就会进行存货的调整,还有其他的主动减少投资,或者是放慢生产.
其实我今天想讲的一个中心的意思,不应该过分担心中国经济放缓,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意思呢?因为在这两个星期以来,包括这两天,跟一些著名的大的投行的中国经济学家在分析,在谈,我感觉市场上弥漫着一种情绪,说中国经济已经往下走了,甚至有极端的说话说是到9、10月份,随着4万亿刺激计划进入到尾声的时候,中国又会面临很大失业的压力.我们在上半年,包括过去一年当中,发现各地劳工短缺这种状况是比较大的对比,当然也有很多数据来支持他们这种比较悲观的看法.
比如像今天公布的数据,有一个是很厉害的数据,6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13.7%,比5月份下降了2.8%,而整个上半年是17.6%,等于是17.6%减13.7%,有3.9%的滑落.另外就是电力,在去年说中国经济能够稳住,在金融海啸最厉害的时候,大家都说中国政府的数据是不是有问题,因为你用电的数据没有反应出来,所以这次的时候,又看到了用电量增长的速度,它的加速度是往下走的,我想包括工业增加值也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两个大家就比较担心,更担心的情况就说是随着房地产价格开始往下走,很多投资是不是就会停下来,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所以很多人,我觉得市场上弥漫的情绪,就是不行了,中国经济不行了.所以我们也看到,像上个星期,包括周末的时候,有人说是不是宏调是不是放松一下,尤其对特定的行业,尤其像房地产的行业是不是要松一下.还有工业,像一些用电比较大的.但是我总的判断就是,不需要特别大的担心.首先我们回归到来,到底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是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速度,我觉得应该是9%.
如果你从第一季度的11.9%,到现在的10.3%,上半年11.1%,明显还是高的,当然你可以提出一个疑问,你说同比是很好,但是环比跌得比较好,第二和第一季度比.但是我觉得总的来说,不管怎么跌,还是在这个区间以上.9%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另外一个就要看决策者,因为他手上有工具,他有货币政策,他有财政政策.特别看今天同样公布的,财政收支的状况,你发现大概有一万亿人民币的盈余,花得少,拿得多,他是有工具的.他觉得哪个是好的,哪个指标是心中调控比较好的区间.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决策者也把9%当成区间的话,就应该感到比较欣慰,说调控正在向他预期的目标在走.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一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一年前还是在危机复苏过程当中,所以你所的一切,就是不要让复苏的暂停下来,或者减缓下来,要保持这种势头,让市场的力量能够接续政府的刺激,就跟病人一样,你给他做了手术,给他治了,但是他有一个很长的恢复过程,慢慢调理他.现在的情况,基本上经济已经恢复了,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包括美国那边,一会儿我们会讲到欧洲,可能会有些问题,也至于说它能够短期影响到全世界.
所以如果说你是这么一种判断,很多人把现在和去年这个时候相比,我觉得是不对的,因为外围环境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而且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些人那么担心呢?我觉得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中国股市,总是起不来,包括像农行这样的重磅股,至少是有点平的,又得平一阵,另外房地产确实是越来越成为共识,可能它会降价.所以从这两个行业里面,我们有很多分析员跟这两个行业很紧密,要分析这些行业的走动趋势,所以他们得出一个悲观的结果,所以我的一个综合判断,如果我们觉得9%是好的,政策决策层也觉得9%是好的,那么现在就不应该着急松或者是紧,进一步紧或者是松,而是要等着,因为现在看通胀,原来压力很大,现在看着也有所缓解,虽然农产品出现夏粮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总的来说,问题是可以控制的,因为国际上粮价和中国正好有一个互相补充的作用,互相抵销的作用.
所以从综合情况来看,应该这几个月,因为变化情况非常快,我们预计可能7、8、9几个月它还是维持这么一个局面,当然你可能到了第三季度,到10月份.如果经济真的是减速,你在宏观上再放松一下,比如说汇率政策方面更松一些,也不排除在另一方面,因为如果说你那个时候的物价如果在粮食方面又出现压力的话,出现利率倒挂比较严重的时候,这时候是一种综合的,但是可能比较大的动静至少10月份以后才做出来.至少在我看来,这个数据是比较好的数据,不是很差的数据,这就是我和我投资界的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
姜声扬:所以您认为中国经济暂时不要担心,要静观其变,但是欧洲的经济需不需要我们担心,我们稍后请朱先生为我们分析.各位观众我们先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07/16/1780634_0.shtml
香港文汇报:竞争力不进则退 香港须有危机感2010年07月16日 08:19中新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中新网7月15日电 香港《文汇报》15日刊出社评《竞争力不进则退 香港须有危机感》.社评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排名虽较前次上升1位,但竞争优势却在不断缩减,发展速度落后于许多城市,这敲响了香港竞争力的警号.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排名虽较前次上升1位至第10名,但竞争优势却在不断缩减.今次本港排第10名主要是吃老本,而发展速度却落后于许多城市,这敲响了本港竞争力的警号.竞争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反观新加坡经济增长竞争力大幅提高,以及上海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本港应保持高度危机感,善用在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两岸四地经济融合中的优势,励精图治筹谋发展,改变“龟兔赛跑”局面,避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
在这次调查中,上海及北京的排名均较上年急升了九位,而在全球经济增长前十名的城市,内地就占了9席.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显示在分项排名中,香港的增长竞争力最低,排在全国第288名.本港的综合竞争力被其它城市不断追迫或超过,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本港长期未能解决经济单一化、产业空洞化的问题,经济转型迟迟未见成效.内地城市一日千里的发展,上海已计划在2020年发展成国际金融及物流中心,届时本港的竞争优势将面对严峻挑战.
香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尽管在金融海啸后经济出现反弹,但主要因股市楼市的飙升所致,而且本港偏重金融的产业结构,缺乏抗逆能力,令本港经济经常大起大落.
新加坡、台湾、韩国等周边地区,在金融海啸后竞争力迅速恢复和增长,主因是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新加坡大举发展生物科技、药物产业,令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扩张13%至15%;韩国、台湾同样有具优势的高增值制造业,为经济提供强劲增长力.比较起来,这些地区的政府都有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面对竞争力弱化这一关乎香港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香港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对策.本港长期囿于积极不干预政策,没有承担好政府主导经济转型的角色,结果导致新产业长期未能落地生根,经济转型未有成效,科研发展裹足不前,削弱了本港的长远竞争力.
事实上,本港有背靠内地的有利条件,有完善的金融及法治制度,这些都是其它地区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关键是本港必须善加利用.当局应借着现时政制争拗淡出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落实具体措施支持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粤港融合,扩大本港经济腹地.同时,也要巩固金融等支柱产业的优势,扩大本港的人民币业务,做到强势更强,优势更优,保持本港的领先地位.
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谢谢采纳!
7月CPI超预期,食品价格仍是主要推手。7月份CPI同比上涨6.5%,高于我们6.2%的预期,原因在于食品中鲜菜、肉类等出现加速,带动CPI食品类分项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种上涨已经脱离了季节性因素波动的范畴,本轮通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传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估以及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变动带来的综合上涨效应。另外本月非食品价格表...
全部展开
7月CPI超预期,食品价格仍是主要推手。7月份CPI同比上涨6.5%,高于我们6.2%的预期,原因在于食品中鲜菜、肉类等出现加速,带动CPI食品类分项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种上涨已经脱离了季节性因素波动的范畴,本轮通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传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估以及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变动带来的综合上涨效应。另外本月非食品价格表现基本稳定,环比上涨0.1%,同比仍旧保持着2.9%的高位。 通胀已成强弩之末,下调四季度CPI至4%。对中国来说,人口红利的拐点、资产和要素价格的扭曲后的重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长期通胀的中枢将会被抬高,但短期,我们认为大周期也会有小波段,以下分别从供需两方面探讨通胀可能的走势,需求上,首先是产出缺口在收窄,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回落至潜在增长率附近,目前还有进一步下行的趋势,需求拉动的通胀风险正在弱化;其次,尽管货币存量巨大,但货币增量水平已经回落到历史水平以下,这是流动性收缩的前提,接下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对存量货币的吸收将逐步加大,多余的货币对物价的冲击也将逐步散去,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供给层面的价格风险已经完全释放,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调整期、标普下调了美国AAA评级、全球流动性边际水平也在减弱,由此导致外部大宗商品中期拐点已经确立。因此维持目前数量化的紧缩状态,通胀的回落渐成必然,短暂的冲高只是强弩之末。我们预测8月份CPI有望回落到5.9%,同时下调四季度CPI至4%。 我们认为再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可能都不大。通胀虽然创出新高,但全球经济陷入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需求萎缩的风险导致大宗商品出现暴跌,国际价格由正向冲击逆转为负向冲击,国内物价压力大大缓解,考虑到国内经济下行的格局仍旧持续,资金的短缺仍是微观企业的主要矛盾,再次紧缩恐将加大资产泡沫破裂和地方信用风险爆发的可能,因此,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央行还是主要依赖公开市场上数量化手段管理市场流动性,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工具再次使用的可能不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