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小论文 7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7:27:41
红楼梦 小论文 700字
红楼梦 小论文 700字
红楼梦 小论文 700字
说不尽的钗黛风流
在痴人贾宝玉看来,女孩子本是集中了天地间精华灵秀之气而出生的人上之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甚至连“女儿”两个字也是无上尊贵、无上的清净,无论如何玷污不得的.
而整整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中,分别代表着天上人间亦即中国古典女性美两种极致的林黛玉、薛宝钗,自然更是金陵诸女儿之首,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作者笔下,钗黛二人俱是花中第一品,但又美得各有千秋,绝不雷同.她们是分别象征着入世与出尘两种人格.
在这部自称“大旨谈情”的奇书的开端,便用赫赫扬扬的一段笔墨交代了林黛玉的来历——三生河畔的绛珠仙草一株,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滋养,饮灌愁海水,早已通体空灵.待到下世为人,幻历情劫,当然更是尘埃不染,不食人间烟火.
曹雪芹是细节刻 画的神手,但林黛玉之绝代姿仪、旷世风华,前八十回中却几乎通部没有对她形容衣饰的描写.
衣饰的例外只有第八回、第四十九回,一次是为了引出下雪和一大串关联文字,一次是为了衬托邢岫烟的寒酸,但皆是淡淡一描.白雪红装,“没有镶滚,没有时间性”(张爱玲语),使黛玉的形象愈发不真切具体,反平添绰约出世感觉.
形容的描写也是这样.说体态是弱柳扶风.说容貌是“罥烟眉”、“含情目”——“几乎纯是神情,惟一具体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仪态,一个声音.”(张爱玲语)
没有一句话实写黛玉之美,但没有一句话不是赞黛玉之美.使人情不自禁想起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情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青烟薄雾,似真非幻,实非尘世中人.”黛玉是同一种无法形容、无法言说的美.
黛玉经历了父亲的丧礼,再次回到贾府后,宝玉在漫长的等待和相思之后细加品味,发觉她“越发出落超逸了”.“超逸”二字是点 睛之笔.
到此,便成功地刻画出“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形象,飘渺绝世,遗世独立.
宝钗则是封建时代淑女的光辉典范.但她的来历因而也就有点模糊,大约只是绛珠神瑛情缘所勾出的风流冤家之一.宝钗是人间美的代表,她冰肌肉骨、艳冠群芳,在众女儿拈花名时抽到人间第一得意花——牡丹.宝钗第一次亮相是在宝玉眼中,“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身上穿着颜色、质地、式样皆有详尽描述的“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作者不吝笔墨、有意推近镜头细致刻画了宝钗的容颜.宝玉屡看得呆住,宝姐姐的美艳可想而知.
出身皇商家庭的宝钗这次进京是为候选入宫而来,正是积极入世姿态.
黛玉出尘,宝钗入世.所以黛玉袖中散发着令人醉魂酥骨的天然幽香;宝钗则在病时服食人工巧配的冷香丸.所以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有阗术虚幻境中“人迹罕逢、飞尘不到”的神韵;蘅芜苑“清厦旷朗”,及进室内,则朴素静穆,雪洞一般.所以林黛玉以诗词为本份,她的诗是心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词是情语——“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而宝钗以诗词为闺中游戏,她的诗是写身份——“珍重芳姿昼掩门”,词是言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钗黛二人在作者笔下处处比照,难分高下.林妹妹有咏絮之才,宝姐姐便有停机之德;有蘅芜君的得意海棠社,便有林潇湘的夺魁菊花诗;有凄美哀艳的黛玉葬花,便有如诗如画的宝钗扑蝶……
宝钗性格温婉和顺,随分从时,一言一行无不是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风范.贾府上至贾母下至小丫头们乃至下等婆子们都对她称赞备至.她聪敏而机心绵密,既懂得迎合长辈的爱好,在贾母王夫人膝前“承色陪座”,日间必要请安问候两次,又不摆主子架子作威作福,对下人们极为体恤,甚至对贾府人见人烦的赵姨娘母子也照看有加.于是她在深得人心方面,远远超过黛玉.宝钗有着非凡的治家才干,但她在贾府亮出的姿态是“不干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她在此之前是“拿定了主意”的.她之所以“不开口”,一是因为不干已事,二是因为时机不到.可以说,宝钗是大观园里最杰出的政治家.
而黛玉并非没有料事的聪明和洞察时弊的敏锐,探春的“乖”和凤姐的“花胡哨”她一清二楚,贾府的“后手不接”之患她了然在胸.但她可从不管贾府的闲事,这除了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既没有入世的兴趣也没有处世的心机.林妹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大观园中的屈原,且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胸中没有富贵梦,因而也不会像宝钗那样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去经营一个不散的筵席.
黛玉以父母双亡的孤儿身份投靠贾府,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虽曾一度被贾母视做心头肉,奈何荣上下人等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势利小人.坎坷的遭际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导致了她极度的敏感和自尊.自尊使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同时她又是个生就的痴人,举手投足都出于天真烂漫之情而不是出于别有深意之心.既然不是出于有心,就难免会因为无心而结怨.黛玉的真、黛玉的痴以及由此而生的纤弱敏感的个性导致她最终失去长辈的欢心.
黛玉、宝钗都爱慕宝玉,又都是宝二奶奶的候选人,一个与宝玉是姑表兄妹,一个与宝玉是两姨姐弟;一个有着来自情天的木石前盟,一个有着苦心营造的金玉姻缘.
宝黛二人,一个美玉无瑕,一个阆苑仙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且志趣相投而又高度默契,在大观园的幻境风光中,一份纯洁真挚的恋情日益成熟完美.
林黛玉有着乖僻绝尘的性格和孤标旷世的才情,这在贾母众人眼中是她的不好之处,但也正是因此她赢得了宝玉的敬爱之心,知遇之情.二人之情,堪称情中的最高境界.
贾府对淫污苟且之事不以为然——“从小儿世人都这么过的”,却无法理解宝黛的纯洁爱情.他们所中意的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宝钗.宝钗在贾府不动声色地建立好名声,是林黛玉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匹敌的.当宝黛还陶醉在真挚缠绵的爱情时,宝钗的准宝二奶奶的地位已经坚不可摧.
只无奈钗黛分离之日,便是风流云散之时.繁华过后成一梦,飞鸟终需各投林.
宝黛二人虽领略了缠绵缱绻的情中最高境界,但纯粹的自由和美在红尘中的最后结局只能是幻灭.“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的世外仙姝林黛玉流尽情泪,魂归离恨天.
宝钗呢?她的确是个出色的女孩子,只可惜宝玉这样一个任情任性的人并不能成为她的知音和佳偶.宝玉不屑于“仙寿恒昌”,她自然也不能“芳龄永继”,探春的判词也同样适合于她——“才自聪明智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贾府无可挽回的败落辜负了她的青云之志和非凡才华;宝玉“莫失莫忘”的始终是黛玉,宝钗的“不离不弃”便成了泡影,袭人的判词也同样适于她——“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对宝玉她是暂得而终失,前方等待她是无边的落寞.
黛玉、宝钗俱是花中第一品,但一个仙骨,一个凡胎;她们的遭际都令人叹惋怜惜,但一个亮烈,一个尴尬.
诸芳凋零,青春和美逝去,说不尽的钗黛余韵仍在红尘中隐隐地流传.
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她的性格可谓既复杂又统一,统一在她的叛逆性格里.她对宝玉的爱情赤诚不改,坚贞不渝,但又忧郁悲凉、多愁善感,最终“泪尽而逝”.林黛玉的悲剧不仅只是社会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如果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扭曲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
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林黛玉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有很多看上去是“多心”、“过敏”、甚至有点“刻薄”的言行,实则蕴涵着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而封建社会要求于女子的是“甘于卑”、“伏于弱”,所以,黛玉的自尊、自卫的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女子.她不屑于搞世俗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那一套,而且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因此有人说她“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
然而,实际上黛玉有时也是十分宽厚、坦荡的,而且很容易相信人.在《红楼梦》所写的小姐、奶奶、太太当中,没有一个能像林黛玉那样与自己的丫环(紫鹃)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在能诗能文的小姐当中,没有一个能像黛玉那样真诚地教授香菱写诗,为她改诗、讲诗;在书的后半部,即使对薛宝钗,她也真诚相待,把内心的隐曲,向宝钗合盘托出,体现了她待人的坦诚谦和.
黛玉从不看重功名富贵,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默默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己.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她与宝玉建立了深挚的爱情.但她无父无母,在贾府里,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关心她的婚姻大事的.同时又有一个薛宝钗,戴着一副金锁,据说有和尚曾说过,宝钗必须与一个带玉的人结为夫妻,即所谓“金玉姻缘”,而且薛宝钗又在贾府上下深得人心,这自然对黛玉构成极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她忧郁、悲凉,但对宝玉的爱情赤诚不改,坚贞不渝,最终惟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代价,控诉了杀人的封建礼教和习俗,表现了一个叛逆者的情操.